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温得和克 >> 城市简介 >> 正文 >> 正文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历史风沙难掩文化璀璨

来源:温得和克 时间:2023/3/24
郑华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1/
                            

作者:外宣

原标题:《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历史风沙难掩文化璀璨,东西交融共筑美好未来》

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的交往关系已有多年的历史。多个游牧民族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崛起又衰落,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古老的丝绸之路又将激发出新的活力。

(一)两国交往历史

乌兹别克斯坦是地处中亚中北部地区的内陆国家,与中国交往关系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张骞于公元前年第一次出使西域,第一站就抵达大宛。此次出使西域,张骞还背负着与大月氏结盟共破匈奴这一使命,虽最终未能如愿,但促使西汉与葱岭以西的中亚各国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此外,康居也是张骞最早到过的中亚国家之一。

西汉设立河西四郡和西域都护,北魏时期,丝绸之路还开辟了沿着天山北麓到伊犁河流域的北新道。隋朝时期,大臣裴矩曾撰写了三卷《西域图志》献给隋炀帝。内容涉及西域和中亚40余个国家,该书是当时关于西域、中亚地区诸国的一部丰富而生动的百科全书。唐王朝对中亚地区实行了羁縻统治,以粟特人为主的中亚人大量移民中原,“胡风”体现在宗教、艺术、文学以及服饰、娱乐、饮食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元十八年(年),元朝开辟了察合台晋北分地太和岭至别失八里的新驿道。大量的中亚人口来到了中原地区,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原地区与中亚地区乃至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到了明朝,中亚地区的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清朝,乾隆中期平定准噶尔,并统一新疆。但随着清朝的衰落,浩罕、布哈拉、希瓦这三个汗国被沙俄悉数征服。

(二)焕发生机

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中乌两国于年1月2日建交。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如今中国正是乌兹别克斯坦主要的贸易和投资合作伙伴之一,两国在文化、教育和科技领域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在塔什干的东方学院还成立了中国在中亚的第一家孔子学院。

连接东西的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是不同文明间对话的重要媒介。随着年中国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年4月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来华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年既是中乌建交30周年,也将迎来上合组织撒马尔罕峰会的召开。两国关系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三)合作项目

1.中乌联合保护修复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历史古迹

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期间,与卡里莫夫总统签署两国关于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和友好合作条约。年4月,中乌双方决定在希瓦古城选择两处历史古迹进行保护修复,双方商定项目内容包括阿米尔图拉经学院与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主体保护及环境整治。

阿米尔图拉经学院南侧环境整治前

阿米尔图拉经学院南侧环境整治后

阿米尔图拉经学院北门环境整治后-夜景

希瓦古城修复项目是中国政府参与柬埔寨吴哥历史古迹保护修复之后,第二次大规模在周边国家参与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其中阿米尔图拉经学院始建于18世纪40年代,是17至19世纪布哈拉汗国与希瓦汗国时期伊斯兰建筑代表之一。而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建造于18世纪晚期,是希瓦古城内小清真寺的典型代表。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乌方组成联合技术组,对两处建筑开展了详细勘察工作,年4月修缮工程开工。年12月25日,为期三年的中国援助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历史文化遗迹修复项目通过内部竣工验收。中国在乌开展的首个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圆满完成。乌兹别克斯坦副总理拉马托夫在视察该项目时积极评价了修复工作,并表示,将组织乌方文物保护机构考察修复项目,希望中乌两国积极交流文物保护修复经验。年3月12日,乌兹别克斯坦总统沙夫卡特米尔济约耶夫视察了中国政府援助该国修复的希瓦古城历史文化遗迹。

清真寺修复前

清真寺修复后

清真寺修复中

对外技术培训

2.中乌联合考古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州明铁佩古城遗址

年至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的中乌联合考古队对明铁佩古城遗址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考古发掘工作,获得了重要考古成果。作为公元前后费尔干纳盆地内面积最大的古城,明铁佩古城不仅有功能完善的城墙、城门、马面等城防设施,城内外也有规模宏大的大型建筑和道路系统,也有建筑格局清晰、功能完备的手工业作坊,而城外发现的墓葬区则进一步扩大了古城的文化内涵。

3.中乌联合中亚西天山区域考古工作

年12月,我国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撒马尔罕签署了关于“西天山西端区域古代游牧文化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的合作协议。年4至5月、8至10月和年4月,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并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等多家机构,先后在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西天山北麓的撒马尔罕盆地、西麓的卡什卡河流域以及南麓的苏尔汉河流域开展了详细的考古调查。

在考察的39处古代遗址点中,有31处都是新发现的遗址。其中,位于苏尔汉河州的陶达洞穴遗址、位于卡什卡河州的多处希腊化时期至中世纪的城堡、古城遗址和分布在西天山山区的多处古代游牧文化聚落遗址都是重要的新发现。通过此次考古调查,中乌联合考古队初步了解了该区域各个时期各类遗存,尤其是游牧民族遗存的考古学文化特征,为今后开展深入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年9至11月、年6至9月,中乌考古队对经调查选择的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州萨扎干遗址进行了为期2年的考古发掘,对探究古代游牧民族在西天山西端区域的起源和特征,搞清撒马尔罕古代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变序列具有重要意义。年5至7月,中乌考古队对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河州拜松区南部的拉巴特遗址进行发掘。苏尔汉河流域属于古代北巴克特里亚的核心区域,是希腊-巴克特里亚、大月氏、贵霜等人群活动的主要地区。中游地区的山前缓坡、丘陵地带存在大量古代游牧文化遗存,其与平原地带的农业定居人群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是研究农牧互动的重要区域,也是深入研究大月氏与贵霜关系的关键区域。

年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撒扎干M11-2发掘图片

M11-2航拍照

墓道东端泥砖

出土遗物照片

M11-2:6陶豆

发掘结束回填后合影

责编:李瑞

审核:徐秀丽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dehekea.com/csjj/10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