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小陈
乌兰巴托,旧称库伦,是蒙古国的首都,面积达平方公里,人口约万。这个城市下辖九个区,包括巴彦高勒区、青格尔泰区、苏赫巴托尔区、松根海尔汗区、汗乌拉区、巴彦珠尔赫区、纳来哈区、巴嘎诺尔区以及巴嘎杭爱区。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仍然有将近50%以上的人还住在蒙古包里,带你看看真实的乌兰巴托。
乌兰巴托的前世今生
乌兰巴托的市区沿着土拉河布局,呈狭长形。市区南面是蒙古的圣山博克达汗山,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城市。乌兰巴托不仅是蒙古国的政法中心,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西部曾有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虽然现在已经永久停业,但它仍然是城市历史的一部分。市中心的蓝天塔、成吉思汗广场、蒙古国历史博物馆和“极乐之地”甘丹寺等地标性建筑,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
在富丽堂皇建筑笼罩下的贫民窟
很多来此旅行的游者,无不对乌兰巴托拥有的文化遗产所感叹,但这里的生活条件却让人心酸。市区外围环绕着一圈蒙古包,形成了贫民窟的景象。据统计,现在约有50%的人仍然住在蒙古包里。城市也希望到年左右,有望70%的人能够住进公寓,可是这对于很多贫民窟的人来说,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之前去探访过的一位当地的朋友,她曾经满怀梦想考上理想的大学,但现实却给了她当头一棒,她生活在一个潮湿床垫制成的屋顶下,每天都在为生计奔波。她花费大量时间收集杜松子和废弃的酒瓶,然后卖掉换取水和充饥食物;这是她和无数蒙古贫民的生活写照。
苏式街区与贫民窟成为了一种极具讽刺的对比
与贫民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中心。这些街区是苏联时期援建的建筑,保留了典型的苏式风格。对于外人来说,乌兰巴托的发展水平仍然远不及哈萨克斯坦的阿斯塔纳和阿拉木图等城市。蓝天塔作为乌兰巴托的地标性建筑,象征着现代化希望,但其周围的景象却显得格外刺眼。
贫富差距两极分化
乌兰巴托的贫富差距巨大。市中心的繁华与外围的贫民窟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一些豪华的高楼大厦和购物中心内,人们享受着现代化的生活;而在不远处贫民窟里的人,生活却异常艰难。
蒙古国正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改善乌兰巴托的生活条件,试图缩小贫富差距。但现实是,许多贫困家庭仍在贫苦边缘徘徊,没有足够的资源去发展。
经济发展仍然滞后
说起来蒙古国的确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经济发展仍然滞后,特别是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其次是环境问题。乌兰巴托的空气污染严重,尤其是在冬季,很多家庭依赖烧煤取暖,导致空气质量急剧下降。
或许最重要就是城市规划和住房问题。贫民们内心渴望改善住房条件来提升生活水平,但这个目标实现起来困难重重。当前的经济状况和资源分配问题,使得大家对于住房的问题只能是望而却步。
乌兰巴托作为蒙古国的首都,是中心城市的心脏,同时也成为了现实困境的缩影。不可否认的是,这里的历史文化值得写入教科书,但是社会经济的落后,成为了乌兰巴托极为棘手的问题,如何在保留文化遗产的同时,推动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是乌兰巴托未来需要解决的困境。
前路的艰难,并没有让贫民窟的人们放弃希望,反而让他们砥砺前行,坚强的生活着,只愿未来,他们能够住上梦寐以求的大房子,每天的朝阳都可以时时刻刻的照亮着他们。
你去过乌兰巴托吗?对于这座城市,你有什么想法?评论区聊聊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dehekea.com/csjj/11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