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TA说特邀作者:若若
「一带一路」建设将对世界地缘政治产生哪些影响?(上)
中亚
苏联解体之后,亚欧大陆中部留下了巨大的中空地带,莫斯科的权力在这里消失了,而北京、华盛顿、布鲁塞尔的权力没能迅速填补空白,德黑兰、安卡拉、新德里、伊斯兰堡的力量对于整合这里的乱局显得无能为力。中亚成为了亚欧大陆上新的“巴尔干”。
中亚地区目前被分为5个国家,不过广义上的中亚有时候也包括新疆、阿富汗、克什米尔、伊朗东部。我这里就把5个斯坦国和阿富汗作为中亚。
中亚地区在亚欧大陆上扮演了两个角色:十字路口和资源基地
中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实在特殊:去俄罗斯、东亚、南亚、中东都得经过这片土地。无论是唐僧西天取经还是蒙古人横扫亚欧大陆,都经过了这里。从地缘上看,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单纯”的民族国家,不仅内部民族组成复杂,而且都在文化、经济或者政治上受到了周边各国的强烈影响:哈萨克受到俄罗斯的强烈影响,经济和中国的联系也日益加深;阿富汗文化一直以来受到中东的伊朗和南亚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影响,目前是中东的YSL文化占主导,但是经济上则因为出口矿产和中国、巴基斯坦和印度牢牢绑在一起。土库曼斯坦较为稳定,但是经济上依赖于天然气出口;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内部普遍存在民族对立,而经济和中国、俄罗斯联系紧密,塔吉克每年大量人口去俄罗斯务工。
中亚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区域。是一个典型的“破碎地带”,战乱不断,作为一个十字路口实在是太不安全了。而要想运作一带一路,这个十字路口的稳定却是至关重要的。可是目前为止,我们看不到中亚稳定下来的迹象。阿富汗的动荡一直在持续,美军撤离后这一情况依然继续;中亚除了土库曼和哈萨克,其他国家内部普遍动荡不堪,而且多是恐怖主义的温床,也是XJ极端分子境外训练的大本营,这些地区的动荡对中国的西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巴基斯坦西北部的开伯尔普赫图赫尔和联邦部落地区,中央政府基本丧失了对这些地区的管辖,成为巴塔组织的大本营,这个组织的战斗力似乎已经和阿塔不相上下。
中亚地区资源丰富,除了著名的石油天然气,铀、金、煤炭都储量丰富,这些资源成为苏联时期支持一个大国发展的重要宝藏,不过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很明显无法消化那么多的资源,中国顺势而为,进入中亚。中亚被南亚、俄罗斯、中国、中东夹在中间,本身并无大的市场,丰富的资源很明显只能由俄罗斯、中国、印度等世界岛边缘的国家拿去使用,这三个国家也正是中亚地区传统的影响势力,因而三国对中亚的争夺也日益激烈,不仅为了资源,也为了市场,加上美国,中亚成为仅次于中东的热点地区。
中亚、中东从地理上来看,都是属于十字路口性质的过渡地区,周边地区的联系需要经过自身,加上资源丰富,政治格局却相对破碎,导致其自身无法有效整合,各种内部势力争夺资源、土地、水、人口等,还会受到周边政治经济力量的强烈影响,内部却又动乱不堪。
本人认为中亚地区的几大节点:阿斯塔纳(俄罗斯方向)、塔什干(人口中心)、阿拉木图(中国方向)、喀布尔(南亚方向)、阿什哈巴德(伊朗方向,联系较为薄弱),其他较小的城市还有坎大哈、撒马尔罕、杜尚别、比什凯克等
中亚地区最大的城市是乌兹别克的塔什干,发展最好的应该是哈萨克的阿拉木图和阿斯塔纳,首先说说阿拉木图,阿拉木图这个城市可能是中亚五国实际上的经济中心,外资银行、奢侈品商店等争相进入,和乌鲁木齐一起在争夺整个“大中亚”的金融和经济中心,不过凭借内地的支持,乌鲁木齐相对来说占据上风,中亚的富人有时候都会去乌鲁木齐购买奢侈品。阿拉木图地处天山北麓,与中亚大草原交界处,并且属于伊犁河流域,自然条件非常不错。加上这附近传统上就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因此在年,哥萨克骑兵在这里建立了城堡后,成为草原地区比较重要的据点,不过那个年代草原地区本身就没有多少城市,阿拉木图的作用非常明显,之后阿拉木图又成为行政中心,并在哈萨克建国(苏联时期)后成为首都,发展非常迅速,成为中亚地区非常重要的城市。苏联解体后,作为资源基地,哈萨克斯坦使其经济一直和俄罗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保证了其资源出口的市场,并依托资源出口进行产业的调整,提高农牧业的生产水平,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小麦出口国之一。反观其他中亚国家,一解体就撇清和俄罗斯的关系,资源出口一时半会找不到对象,经济迅速下降,中国则因为交通联系、文化隔阂等问题,难以迅速替代俄罗斯的地位,导致中亚国家不得以还是得依靠俄罗斯生存,塔吉克、吉尔吉斯尤甚,每年很多人去俄罗斯打工(外来人口务工在俄罗斯一样会造成社会问题,前两年莫斯科骚乱就是因为中亚移民造成)。虽然在规模上阿拉木图不及塔什干,但是就发展水平来看,阿拉木图超越了塔什干,其经济基础支撑其成为中亚重要的金融、经济中心,现在他和北京一起竞争年冬奥会举办权,说明其经济实力的强大。阿拉木图城市腹地很小,哈萨克斯坦本身人口、经济规模也有限。不过凭借资源、农产品的丰富,以及作为亚欧大陆上中俄枢纽的作用,阿拉木图未来可能成为类似于悉尼在澳洲的地位,不过也因为腹地和国家的规模限制,再加上与阿斯塔纳的竞争,阿拉木图未来应该呈现出经济发达但是规模受限的格局。是乌兹别克首都,其建城历史远远早于阿拉木图,其位于费尔干纳盆地和中亚大草原交界处,在周边地区来看,有一个据点性质的区位,扼守了中亚最大的农业区费尔干纳和外界的联系。从更大的角度来看,塔什干同样是位于丝绸之路上,是中国出了XJ前往伊朗及中东等的必经之地。塔什干是中亚地区最大的城市,苏联时期就是中亚经济区的重要工业中心,其拥有中亚最早的地铁,至今已经通车30余年。塔什干的兴盛离不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塔什干位于费尔干纳盆地边缘,而费尔干纳盆地是中亚的人口重心,以很小的面积集中了中亚五分之一的人口,而中亚大半的人口都集中在费尔干纳盆地及周边的地区,中亚最大的几个城市:阿拉木图、比什凯克、杜尚别、撒马尔罕等都距离这个盆地不远。被山地环绕,雪山融水使得盆地供水充足,因而发展成一个重要的农业地区。塔什干位于盆地边缘,扼守了盆地出去的大门,加上拥有较为广阔的腹地,塔什干拥有在中亚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从这一角度来看,塔什干和国内的重庆、成都、郑州、合肥、太原很类似,拥有广袤的农业平原为腹地,同时位于平原边缘,成为沟通外界的一个节点,还能够控制外界进入大平原的入口,保卫安全(太原位于晋中盆地北缘、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北缘、重庆是四川盆地的出口、合肥、郑州分别是黄淮海大平原西北缘和东南缘的重要节点)。乌孜别克族是一个农业民族,和国内的WWE族关系密切,塔什干、喀什都是典型的依托农业发展起来的大城市。而除了乌孜别克族,中亚其他四个民族国家的主体民族都是游牧民族,比如哈萨克,其几个大城市都建城时间很短,而且都是在现代工业文明进入后才诞生的。乌兹别克斯坦在苏联时期是重要的棉花生产中心,在解体后棉花对于经济的作用明显下降,解体早期乌兹别克经济下滑明显,政府对于市场的控制也非常严重,低价收走农产品,甚至严格控制与邻国的进出口贸易,包括中国,这一措施加强了对经济的管控,为政府发展获得了大量的资金,不过因为乌兹别克斯坦生产能力毕竟有限,因而这一举措抬高了物价,这个国家生活水平一直不高,远不及边上的哈萨克斯坦。不过近年来,凭借着丰富的资源,同时扩大贸易范围,非独联体贸易伙伴数量增加,乌兹别克斯坦经济逐步得到发展,预计年,该国经济增长能达到7.4%。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其拥有巨大的人口规模以及较为完善的经济结构,比塔吉克、吉尔吉斯和阿富汗要好很多,再加上其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城市,因而也是一个较好的市场,而塔什干也是整个中亚最大的城市,如果改善发展环境(乌兹别克斯坦整个国家能够进一步开放市场,吸引国外资本进入、改善国内制度环境,保护外国资本、产业发展和促进劳动力的福利),乌兹别克斯坦应该能够成为中亚最为发达的经济体,塔什干可以进一步扩大规模,成为整个中亚的经济中心,因为塔什干的腹地规模、辐射范围均大于阿拉木图,加上其乌兹别克本身是苏联时期中亚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升级潜力也较大,如果能够处理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依托乌兹别克斯坦的整体实力,塔什干的作用会超过阿拉木图。阿拉木图和乌鲁木齐相比不具备太大的经济实力,但是如果塔什干能够整合中亚的资源,将成为乌鲁木齐一个大的竞争者。不过当前的中亚环境和乌兹别克斯坦政府的任务来看,似乎这一天还很遥远。
中亚地区(下)
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与土库曼斯坦是小国,其在中亚的地位,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来看,都不如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那样举足轻重。不过在某些功能地位上,这些国家还是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土库曼斯坦,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修建了通往中国的天然气管道。这个国家立国之后宣布成为永久中立国,但是在局势错综复杂的中亚地区,土库曼斯坦难免面临站队的问题,目前来看,与中国、俄罗斯都不接壤的土库曼并没有选择像吉尔吉斯斯坦那样向美国靠拢,毕竟这里的地理位置并没有对中、俄构成太大的威胁。塔吉克斯坦在独立之后发生了内战,吉尔吉斯斯坦在近年也发生了国内的种族冲突(乌兹别克人与吉尔吉斯人),这两个国家的国内局势有着相似性:被天山山脉分为南北两部分,而且南北均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对抗,其中吉尔吉斯斯坦不光有南北对抗,还有民族之间的对抗。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国家南北对抗都有一方是位于费尔干纳盆地的州。吉尔吉斯斯坦首都在北方的比什凯克,南方的中心是盆地东侧的奥什;塔吉克斯坦首都位于南部的杜尚别,北方的中心是盆地南侧的苦盏。由于费尔干纳盆地人太多,相应的民族成分比较复杂,加上盆地是农业区,也自然是乌兹别克人的传统势力范围。吉尔吉斯和塔吉克两国在费尔干纳盆地的州难免有大量的乌兹别克人,还有不少其他民族,包括俄罗斯族人。复杂的民族构成,加上这些国家实力弱小,中央政府力量薄弱,难以压制住少数民族的分裂势头,因而在两国国内造成不稳定性。而且,当年为了阿富汗战争,俄罗斯同意美国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比什凯克机场建设空军基地,美国的势力范围第一次进入了中亚的腹地,而俄罗斯本身也有一支快速反应部队部署在吉尔吉斯,俄美两国势力因此深深影响了吉尔吉斯的政治活动,颜色革命就很明显。吉尔吉斯经济高度依赖中国和俄罗斯,中国产品涌现该国市场,而该国劳动力涌入俄罗斯打工,中美俄三国的影响都存在在这个小小的国家,造成这个国家的对外张力非常大。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中国与中东地区、阿富汗的过渡地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加上国内人口众多的乌兹别克斯坦,已经成为恐怖主义的温床,这一地区山高谷深,交通不便,极其适合隐匿极端武装,加上国家力量弱小,基本上无法清缴极端武装。而且中亚这几个国家向东去新疆,向北去俄罗斯,向南去阿富汗、巴基斯坦都很方便,可以说距离战场近、腹地安全的特点。因而俄罗斯、中国建立上合组织的初衷也正是为了稳定中亚这几个南部国家。重组陆权,打造亚欧大陆共同体对抗海权则成了后来的事情。
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稳定对于中国向西战略来说有促进意义,但是没有直接意义,中国完全可以绕过这些麻烦国家,从巴基斯坦出海去中东,从哈萨克斯坦出境去欧洲。不过为了整个向西大通道的安全,中亚的稳定还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避免了这些国家的动荡或者恐怖主义滋生而造成哈萨克、巴基斯坦等国局势的不稳。
从城市来看,比什凯克、杜尚别以及苦盏、奥什、阿什哈巴德等城市在中亚的城市体系中并不占有太独特的地位,影响力基本仅局限于本国甚至周边行政区。阿什哈巴德可能会因为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出口而相对繁荣。比什凯克、杜尚别、苦盏、奥什等城市因为塔、吉两个国家局势的不稳定和国内的对抗难以发展成超越国境的重要城市,更多的成为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并成为国家通往莫斯科、北京的门户。而奥什、苦盏这两个城市可能还会因为国内的动乱而备受打击,前些年的奥什骚乱已经对奥什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而且这两个城市位于费尔干纳盆地的最深处,交通位置并不好,而费尔干纳盆地是典型的农业区,没有完善的工矿体系,因而使得城市成为典型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发展空间相对有限。在这样的条件下,除非费尔干纳盆地可以凭借丰富的农业劳动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工业进而提升产业水平,否则不光是奥什、苦盏,费尔干纳盆地的其他城市,诸如安集延等,一样会面临发展的压力,加上这里本来复杂的民族关系和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大多数费尔干纳盆地城市的不稳定性会大大提高。费尔干纳盆地不稳定,对于中亚来说,是一个灾难。
阿富汗
美军撤离阿富汗以后,阿富汗成为一个权力真空的地带,塔利班、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俄罗斯、伊朗,以及美国都有能力或者机会进入或维持阿富汗的影响。塔利班作为阿富汗国内最重要和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在今后阿富汗的话语权还会依然存在,和这个组织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用恐怖主义组织的那一套,而应该重视这个组织的力量,与之积极对话。
阿富汗国内民族的复杂程度远大于中亚,中亚各国至少存在一个主体民族,而且在国内的控制权较为强大。而阿富汗虽然有普什图人为主体民族,但是普什图人与乌兹别克人、塔吉克人的力量对比并没有很大的优势,乌兹别克人、塔吉克人的北方联盟很长一段时间是统治阿富汗的主要组织(苏军撤离以后,其组建了阿富汗政府,直到年塔利班上台)。因而阿富汗国内是一种较为独特和微妙的力量均衡关系。各个势力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并且共同争夺全国的话语权乃至统治权。
阿富汗国内的各方势力主要是部落和军阀,这些势力出于教派、民族不同而对抗,凭借国内外的支持互相兼并和讨伐。各个军阀和部落的国内支持者是和其所属的民族相对应的,厘清楚阿富汗国内的民族和其生活的地域就很重要了。
普什图人生活在南部,主要的中心城市有喀布尔和坎大哈,而喀布尔因为是首都,里面住着非常多的民族,这个城市已经很难说是谁主导,谁控制了。只有赫尔曼德河流域的坎大哈完全归属普什图人。普什图人与彪悍尚武的俾路支人比邻而居,后者生活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地带,并且在巴基斯坦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省份。乌兹别克人势力范围在北方,其中心城市是巴尔赫河流域的马扎尔沙里夫,这个城市是阿富汗第四大城市。塔吉克人主要的中心城市是西部重镇赫拉特,在东北的瓦罕走廊周边也有塔吉克人,属于山地塔吉克人。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地区主要是蒙古人的后裔哈拉扎人,其信奉什叶派,在阿富汗国内相对独立。
观察阿富汗各个民族分布及其中心城市,可以发现,这些城市基本都是阿富汗的国内通往外界门户,并且地处河流边上。在阿富汗这样的内陆荒漠地区,所需资源需要从外界,尤其是南亚、伊朗、苏俄(旧苏联地区)那里获得,控制对外门户成为地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所以拿出各个中心城市一一分析:喀布尔是位于喀布尔河沿岸,经过开伯尔山口通往巴基斯坦北方,这里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工农业地区,从阿富汗出了开伯尔山口就是白沙瓦、伊斯兰堡等城市,而且距离拉合尔为中心旁遮普农业地区也不远;坎大哈位于赫尔曼德河岸边,是南部的门户,出了阿富汗,可以直达巴基斯坦西部重镇奎达,进而可以前往卡拉奇出海;赫拉特位于哈里河岸边,是通往伊朗的门户,而赫拉特主体民族塔吉克人与波斯人同文同种,受伊朗影响强烈;北部的马扎尔沙里夫则是通往中亚的门户,与乌兹别克人的母国乌兹别克斯坦相距不过百公里,该国的铁尔梅兹也是苏联打出去前往阿富汗的途经之地,苏军也从这里向阿富汗和梦想的四大洋帝国挥手告别。巴米扬是中部的小城市,由于地处内陆,缺乏门户位置,加上哈拉扎人在阿富汗国内的孤立地位,其发展可想而知,过去巴米扬依靠旅游业也曾辉煌过,但是战乱是这里真正成为一个内陆的小镇。
阿富汗的市场体系和城市体系都很落后,城市因为其门户作用而成为很典型的物资集散中心。阿富汗工业、农业均比较落后,农村和城市对于劳动力的吸纳都很有限,相应的城市较好的条件吸引了很多人口进入,但是城市发展却缺乏产业的支撑,吸收不了太多的劳动力。而物资集散功能突出也造成各个城市商业,尤其是小商品经济繁荣,平均利润低,劳动力就业不充分,使得城市里人口多,失业率高,贫民窟等问题突出,这些贫民在缺乏工作机会的情况下难免去外面参加各种战争行动,打仗的高投入让产业发展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造成恶性循环。
阿富汗地理位置不好,一带一路计划甚至可以不经过这里而直接从哈萨克、巴基斯坦-伊朗一路向西,因而阿富汗要发展首先是整合国内势力,稳定局势,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及靠近中国、印度以及伊朗、土耳其两个中等工业国的优势,出口矿产,利用矿产更新城市产业,促进城市的发展。而阿富汗农村条件太差,农业难有起色,城市也成为阿富汗发展的重点。喀布尔、贾拉拉巴德作为通往南亚最方便的门户和城市,未来在阿富汗的城市体系以及国家地位会变得越来越高。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最重要的国家,没有之一,无论是国土面积、经济规模还是人口规模都与其他国家拉开了不小的差距。印度尼西亚也扼守了中日韩三国通往中东及西欧的交通要道,油轮来往于波斯湾和东亚必须要经过苏门答腊岛北侧的马六甲海峡或者完全属于印尼的巽他海峡。尽管目前印尼海军实力不足以威胁东北亚三国,但是印尼的潜力和其在东南亚的话语权使得这个国家成为中日韩、美国争相拉拢的对象。此外,东北亚去往澳大利亚也经过印尼海域和空域,而澳洲一直是东北亚重要的铁矿石、煤炭来源地。可以说印尼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第一道关卡,与印尼的关系成为构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之一。
除了重要的区位,印尼也是一个重要的市场和经济体,印尼的经济这两年发展很快,甚至被很多人誉为金砖四国之外最有潜力的发展中经济体,世人对他的赞誉超过了墨西哥、土耳其等传统发展中强国(当然,这个世界上发展中强国就没有几个)。印尼的GDP在全球排名16位(年),超过荷兰,虽然和墨西哥有一些差距,但是发展势头要强得多。印度尼西亚有人口2.4亿,全球第四,仅次于中印美,加上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铀、煤、镍、锡、铅、铜、金、银、铬、铝土矿、硫和高岭土等。种种条件都决定了印尼在世界格局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并有能力和一些大国在地区事务上展开博弈。
不过印尼依然有着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首先是国内复杂的民族关系,虽然主要的分裂组织在政府打击下势力削弱了不少,加上分裂势力最强的亚齐与政府达成了和平协议,近年来民族动乱相对来说要弱化了不少。最东部的巴布亚地区由于和印尼主流文化差异太大,依然在不停的发生零星的冲突,比如升当地民族的旗帜、武装冲突袭击外来人等现象。在加里曼丹等地也有土著人和外来人的冲突。但是总的来说,这些冲突大多是一种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有关于利益分配、风俗习惯的冲突,对于印尼国家的稳定威胁不大,即使是巴布亚这个试图独立的地区,也难以像过去那样造成大规模的动荡(比如东帝汶独立、巴布亚骚乱等)。华人问题是一个悲伤的话题,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明的,事关印尼国内的财富分配、国外与中美的关系、少数民族问题等。本文无能力说这一话题,后文也不会细致讨论。总的来说,民族、地区问题目前并不是印尼最大的问题,虽然关系很微妙,但是并不会成为未来几年威胁印尼稳定的最大难题。除了民族,另一个问题与印尼经济结构有关,印尼依然是一个原材料、矿产出口大国,并且这些东西在经济结构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与中国、印度不同,印尼依然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工业体系,尽管它有钢铁厂、汽车制造厂、电子装配厂,但是体系不完善不连贯。而原材料、矿产丰富,更多的是满足国外市场,国内消费有限,使得印尼经济受外界影响非常大,随着中国经济的放缓,印尼的经济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印尼对外贸易中,15%的份额与中国完成,其次是新加坡和日本,都超过了10%。而中日两国经济在未来都不会像前几年那样繁荣,而新加坡更多的是一个转口贸易,其大多数与新加坡的贸易还是需要取决于其他国家的市场消费能力。印尼在短期内是难以建立一个类似于中国、日本、印度那样的工业的体系去消化自身的原材料,主要是因为当前全球工业生产总体来说是过剩的,大国有足够能力去生产各种产品,难以通过产业转移等带动东南亚这样的地区建立工业体系。而对于劳动力密集型工业来说,技术使得机器换人成为很多国家的发展方向,包括中国,另一方面,印尼基础设施较差,与越南、泰国相比,并没有太明显优势,因而面临这些邻国的竞争。苏哈托的工业政策也使得印尼的产业更多的集中在上游和下游工业,中游工业产品(燃油等)非常短缺,高度依赖进口。无形中加大了印尼产业升级的成本。随着人口和经济增长,国内需求使得印尼依赖的资源出口也受到了威胁,尤其是曾经拉动经济的油气出口。印尼已经退出欧佩克,并且成为一个石油净进口国,而印尼本国落后的石油提炼工业也使得印尼成为亚洲最大的燃油进口国。除了经济结构,贫富差距也是印尼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这也是过去民族骚乱的一个原因之一。印尼的贫富差距体现在两点:阶层差异、地区差异。前者表现在权贵阶层和中下阶层的矛盾,雅加达高楼大厦中夹杂的贫民窟就是这一现象的表现;另一方面是地区差异,雅加达等大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差距非常大,而爪哇岛与外岛的差距也非常大。外岛的人涌现爪哇岛,当然主要是雅加达等大城市。大城市难以消化这么多缺乏足够维生技能的农民、渔民,也加剧了城市的不稳定,这一现象与中国过去几年的情况非常相似。而印尼除了少数大城市,其他地区和城市发育落后,不可能承接这么多外来人口,因而造成了主要城市失业人口堆积,使得贫富差距现象更为明显。最后一方面的问题是印尼的基础设施问题,包括交通、教育等方面,交通不发达意味着物流的滞后,加工工业的瓶颈所在,教育不发达意味着技术推广和培训的落后。而离岛的落后交通也限制了矿产的出口。而印尼政府的贪污、效率低下、财政紧张也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的难题。此外,从地理的劣势来看,印尼又是一个海岛国家,爪哇岛土地有限,而岛屿之间的联系需要用飞机、船舶去开展,存在要么速度慢、要么运力有限的问题,使得印尼纵使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也依然难以开发。爪哇岛与外岛的差距需要去解决,推动地方的发展。但是如果放任地方自行开展诸如招商引资等自发的开发活动,又存在着地方分裂的风险,因而印尼中央政府会尽可能多的把持地方的权利。而这对于地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印尼的统一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但是地方经济的发展则需要对地方放权。爪哇岛很发达,但是土地紧张,发展外岛的地方经济十分重要。印尼虽然前景光明,但是问题也比较多,各种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一定程度上会加大风险。
接下来我来分析一下印尼主要的岛屿和城市。
爪哇岛
爪哇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口、经济重心,不仅是印尼的,也是东南亚最重要的重心,爪哇岛的东西跨度超过公里,相当于上海到宜昌的距离,人口超过了1.4亿,与长江流域一样是一个人口密集地区,国外有学者将爪哇岛与长三角、珠三角一样视为一个重要的城乡交融地带(desakota)。爪哇岛集中了印尼前四大城市的三个:雅加达、万隆、泗水,此外还有日惹、三宝垄等重要城市,也是印尼工业的集中地。但是爪哇岛人口密度太大,土地紧张,雅加达也因为人口过分集中造成基础设施瓶颈,印尼政府甚至想迁都到加里曼丹岛的帕朗卡拉亚。这几年爪哇岛人口比重已有下降,不过短期内爪哇岛的独大地位不会有太大改变。而爪哇岛基础设施条件非常好,很多的企业在布局时总会优先考虑爪哇岛,尤其是雅加达,而雅加达是目前唯一有能力辐射印尼全国的城市,因而无论是迁都还是鼓励投资离岛都难以削弱雅加达的地位和目前的资源要素集聚状态。
苏门答腊岛
苏岛是印尼人口第二大岛,有万人口,拥有棉兰、巨港等重要城市。棉兰是印尼第三大城市,也是华人比较多的城市。棉兰地处马六甲海峡西北岸,地理位置非常好,近年来与对岸的马来西亚、泰国组成了北增长三角。不过与南部的以新加坡为中心的南三角相比一体化程度较低。目前印尼已将棉兰作为其主要的国际门户。巨港是印尼重要的港口,也是历史上室利佛逝帝国的中心,这个帝国是印尼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除荷属印尼)。
苏门答腊岛的优势在于农业、煤炭等,这里是印尼棕榈油、橡胶、煤炭的重要产地,这些产品也是印尼的拳头商品,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苏门答腊岛同时也出产石油,亚齐、廖内省都是石油天然气重镇。苏门答腊岛是爪哇岛以外开发较好的离岛,地理位置也非常好,依托马六甲海峡和靠近印度、中东的优势,有希望成为类似于珠三角那样的出口加工集中区。但是这里受到的挑战也不少:苏门答腊岛交通设施落后,岛内铁路系统不统一,而雨林多也令岛内交通不太方便。条件最好的棉兰与亚齐、泰南等不稳定地区临近,尽管目前局势相对稳定,但是如果未来经济关系、国际局势发生变化,不排除这些地区再次发生动乱。
印度尼西亚(下):
加里曼丹岛:
该岛亦称婆罗洲,被印尼、马来西亚、文莱三国分占,其中印尼所占面积最大,这个岛屿资源丰富,无论是森林资源还是矿产资源,亦或石油天然气资源都在印尼国内到世界范围内占有一定的比例。印尼将其在加里曼丹岛占据的部分划为东西南北中五个省,印尼在该岛主要的城市包括坤甸、马辰、三马林达、巴厘巴板、帕朗卡拉亚等。其中帕朗卡拉亚在印尼国内是呼声最高的迁都目的地:位于大河边上、水资源丰富、土地开阔平坦。其他城市分别是所在省份的最大城市及省会,三马林达、巴厘巴板同属于东加里曼丹省,北加里曼丹省成立时间较晚,其省会打拉根规模亦不如上述城市。东加里曼丹省是印尼重要的石油、天然气产区,巴厘巴板拥有炼油厂。加里曼丹岛的热带雨林是仅次于亚马孙的第二大热带雨林,有大量稀有的动植物资源。
苏拉威西岛
苏拉威西岛面积与广东省差不多,拥有万鸦老和望加锡两个重要城市,前者是印尼的北大门,有印尼的海空军基地,这个城市也以潜水运动而闻名,是印尼重点打造了旅游中心;望加锡是苏拉威西岛的第一大城市,拥有超过万人口。望加锡扼守望加锡海峡,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是掩护爪哇岛的东部重镇。这个城市是苏拉威西岛矿产资源输出的重要港口。苏拉威西岛由于山地为地形主体,造成岛内连接不畅,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成本最低的方式是海路,也使得这个岛屿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经济难以整合,单纯的成为旅游、矿产等低级产业的地方。
马鲁古和巴布亚:
马鲁古群岛曾经是世界香料中心,荷兰、葡萄牙、西班牙都曾在此争夺,西班牙由于占据了菲律宾而较早的退出了争夺,荷兰最后赢得了胜利,葡萄牙仅保留了东帝汶。马鲁古是印尼少数的基督教地区,南马鲁古独立运动曾经活跃过很长时间,运动组织者曾在马鲁古最大城市安汶制造过一些事件,安汶是印尼一个陆军军区所在地。巴布亚作为一个文化上与印尼主体格格不入的地区,一直以来分裂倾向非常严重,不过随着矿产开发这一情况在这些年要好得多,至少大规模的骚乱不多见了。这个岛屿被印尼划为两个省:西巴布亚省和巴布亚省,分别以索龙和查亚普拉为省会,后者是巴布亚最大的城市。这两个省和亚齐等类似,拥有较大的权力,据说当地的旗帜可以和印尼国旗同时升旗。巴布亚拥有丰富的矿产和林业资源,这也是巴布亚经济的支柱。不过由于印尼中央政府在当地资源开发中成了绝对主角,当地难以从资源开发中获利太多,这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当地人的不满情绪。西巴布亚省的索龙拥有炼油中心,同时扼守了哈马黑拉海这个小的战略通道,战略地位比较重要。查亚普拉是巴布亚最大城市,是当地陆军军区所在。巴布亚省南部的马老奇则是印尼海军11军区所在地。
印尼历史
印尼最早的国家出现在爪哇一带,也有人认为是加里曼丹岛东部,之后陆续有国家出现在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这些地方都是位于印尼的西部,同时位于中国-印度的航线上,与印度、中国的交流都很便利。相对来说,印度对于印尼的影响更大一些,这些国家对于中国的联系多为朝贡性质的外交关系,联系不紧密。而印度则将文化、宗教、国家制度等等都传入到印尼,印尼发掘过印有梵文的石碑。婆罗门教、佛教陆续进入到印尼并被当地的国家列为国教。著名的婆罗浮屠佛塔就是在7世纪左右由爪哇岛一个佛教国家修建。
之后,印尼各地出现了一些小国,历史影响不大。真正拥有影响力的强大帝国在公园7世纪末在苏门答腊岛东南部的巨港兴起,这个国家就是室利佛逝帝国。室利佛逝帝国为一个佛教国家,起源于慕西河流域,依托肥沃的农耕地带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成为当时整个东南亚最大的佛教中心和贸易中心,室利佛逝帝国一度控制了加里曼丹岛西部和马来半岛南部。许多去印度求学的中国僧人都会在室利佛逝先学习梵文,一些人流连于室利佛逝的繁华而留在了当地,并还俗定居,可见当时室利佛逝帝国的繁荣。
公元年左右,在爪哇岛东部泗水一带兴起了一个叫做马打蓝的帝国,这个国家信奉印度教。并且由于靠近当时的香料中心——马鲁古群岛,马打蓝成为马鲁古香料的转口中心,该国也从贸易中收获颇丰。此外,室利佛逝帝国是一个典型的贸易国家,这一点和当时的迦太基、古希腊、威尼斯比较类似,通过贸易获取利润,室利佛逝帝国虽然占领了爪哇岛的土地,当时仅仅对爪哇岛的西部、北部的海岸地带实施了占领,对于作为农业区的中爪哇和东爪哇都没有实施有效控制,而马打蓝帝国是一个爪哇本土的国家,加上一系列的去印度化政策,加强了其爪哇的本土属性,并维持了对于中爪哇和东爪哇的影响力。农业的支撑和马鲁古香料的转运中心都令马打蓝有了和室利佛逝抗衡的资本。-年,马打蓝发动了对室利佛逝的战争。但是不幸的是这场战争太贸然了,虽然马打蓝通过讨伐给室利佛逝带来了一定的威胁,使得后者一度向宋朝求援,不过到年,室利佛逝发动反击,摧毁了马打蓝的首都,马打蓝国王的女婿带着一些官员逃到深山老林中躲藏起来。但是室利佛逝胜利后没维持多久,11世纪初,南印度被注辇王国统一,年,注辇王国入侵马来半岛的吉打(现马来西亚吉打州),年干脆直接打到了室利佛逝首都巨港,并且俘虏了国王,不过他们没有彻底摧毁或长期占领。不过室利佛逝帝国也就此衰败。室利佛逝陷入衰退后,之前被该国打败的马打蓝帝国却逐渐强盛起来。马打蓝的驸马(也就是逃到山林的国王的女婿)由于是巴厘王国的王子,因而他在其父去世后继承了巴厘王国。年,趁室利佛逝被注辇王国打败,这位驸马发动了战争收复故土,马打蓝王国的势力范围重新恢复到东爪哇和中爪哇一带,加上巴厘岛等附属岛屿,马打蓝王国成为爪哇东部的一个大国,泗水也成为贸易中心。之后马打蓝王国被柬义里王国继承,之后又由新柯沙里王国取代,之后这个王国开疆拓土,将巴厘岛、马鲁古、加里曼丹岛、巽他海峡一带都纳入国土之中。之后蒙古人一度入侵,并且之前的柬义里王国的王族也曾发动过叛变,不过都被打败,年,新柯沙里王国的女婿在布兰塔斯河建立麻诺巴歇王国。这个王国在印尼历史上非常重要,它第一次将今天印尼大部分加上马来西亚都统一到自己版图内。由于控制了马鲁古,所以,这里成为一个贸易中心,大量香料、农产品、木材被运往欧洲、印度和中国。麻诺巴歇王国也成为当时东南亚最大的佛教-印度教国家,也是东南亚古代最后一个大帝国。
15世纪左右,伊斯兰教在爪哇岛兴起,爪哇岛沿岸的伊斯兰教商人凭借贸易得以和麻诺巴歇王国的中央政府对抗。马六甲王国的兴起以及对马六甲海峡的控制也让麻诺巴歇王国贸易逐渐萎缩。年,中爪哇北部淡目领主联合泗水等沿海商人打败了麻诺巴歇王国,建立起爪哇第一个伊斯兰王国——淡目王国。这个国家中心在今天中爪哇的三宝垄一带。16世纪中叶,由于内乱,淡目王国逐渐衰落,印尼重新走向四分五裂的状况,当时在沿海陆续成、立了一些小的伊斯兰国家,比如马辰王国、万丹王国、亚齐王国、马打蓝伊斯兰王国等。分别在加里曼丹、苏门答腊岛西部、西爪哇、中东爪哇拥有自己的势力范围。
进入近代以后,印尼的历史逐渐由西方殖民者唱主角了。年,葡萄牙人占据了马来半岛的马六甲,马六甲的灭亡使得东南亚的伊斯兰中心转移到苏门答腊的亚齐,而亚齐王国一度势力范围扩展到马六甲海峡两岸的大部分地区。年,葡萄牙人在马鲁古群岛建立了军事设施。之后西班牙人也卷入了对马鲁古群岛的争夺。年,荷兰人夺取安汶,年,荷兰人彻底肃清了葡萄牙人在马鲁古的势力,年,葡萄牙驻马六甲总督投降,其在东南亚仅剩下东帝汶这一块殖民地,而东帝汶也成为后来荷属印尼中的一块特殊领地,日后深刻的影响力印尼的地缘政治格局。
荷兰人早期对印尼的统治是依靠荷兰东印度公司而开展的。早在年,荷兰还没有夺取印尼时,东印度公司就已经成立了。之后,东印度公司逐渐成为荷兰商人在印尼攫取利益,并建立统治的工具。这个公司拥有军队,以巴达维亚(雅加达)为中心,在印尼全境建立了商业网络,通过商业网络也干涉印尼各地土邦的内外事务。0年,由于荷兰被拿破仑占领,荷兰东印度公司解散,全部财产移交给法国占领下的巴达维亚共和国政府。年到年,英国曾经对印尼有过非常短暂的通知,年,英国和荷兰签订了《英荷伦敦条约》,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海峡成为两个势力范围的分界线,印尼成为给荷兰的势力范围。
荷兰重返印尼后(准确来说是重返爪哇),通过战争、军事干预等措施,荷兰终于将印尼各大小岛屿全部纳入控制之下,年,荷兰令廖内群岛的苏丹下台,至此,荷兰人占领了现在印尼全境。
之后,印尼历史进入另一个阶段,期间除了荷兰人的统治,日本人也曾有过短暂治理,二战结束后,荷兰人重返印尼。直到年8月15日,苏加诺宣布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成立,印尼从此独立。
印尼地缘区和经济区
印尼本身是一个通道地区,是东亚到南亚、欧洲的必经之地,所以印尼的战略核心区包括了马六甲海峡和爪哇岛两部分,前者是印尼战略地位的体现,后者是印尼人口和产业的重心,也是印尼维系其在马六甲实力的后方基地。
历史上印尼战略核心区还包括了香料中心马鲁古群岛。著名的室利佛逝帝国在马六甲海峡地区,但是由于没有控制爪哇岛的农业地区,使得其在面对马打蓝这个拥有爪哇岛农业基地以及马鲁古香料产地的国家一度非常吃力,虽然后来打败了马打蓝,但是对其还是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外敌入侵彻底将其送到了衰退之路上。后来印尼比较重要的国家麻诺巴歇王国就是一个成功地统一了马六甲海峡以及爪哇岛、马鲁古群岛的国家。因而国力强盛并抵抗住了蒙元的入侵。但是印尼的后方基地——马鲁古和爪哇岛毕竟范围有限,如果以海洋贸易为生的外敌,比如伊斯兰商人、西方人入侵,依然难以抵抗。麻诺巴歇王国的衰落是伴随着伊斯兰教在印尼兴起而发生的。伊斯兰教在印尼的兴起是从沿海的城市开始的,比如三宝垄、泗水、马辰、亚齐等,这些城市都在马鲁古、中国到印度、中东、欧洲的航线上,贸易量巨大,因而战略地位重要,能够通过贸易而获得的外部力量也很强大。而麻诺巴歇王国依靠的后方基地仅仅是爪哇岛和马鲁古群岛,而后者多为小岛,除了香料基本上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口和粮食,麻诺巴歇王国被沿海城市的伊斯兰商人领主打败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后来淡目王国内乱后,印尼迅速分裂成很多小国,爪哇岛甚至旧有万丹、日惹、马打蓝、三宝垄等分裂的小国,难以统一起来,西方殖民者强大的战斗力很快就让印尼这些小国臣服。通过一系列的战争,荷兰人取得了印尼的统治权。
今天印尼的地缘格局和历史上有着非常大的差别,首先是马鲁古的衰退,这里已经不再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地区。相应的加里曼丹岛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使这里的地位相对提高,不过印尼石油资源并不占有世界级地位,所以加里曼丹岛更大程度上是爪哇岛的战略附属和外围地带。坤甸、马辰等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爪哇岛北方门户的作用。起到同样作用的还有苏拉威西岛,北苏拉威西省的万鸦老是整个印尼的北大门,而望加锡则是爪哇岛东北部的外围门户。
所以今天印尼最核心的地区就是爪哇岛和马六甲海峡了,而马六甲海峡通航能力有限,使得巽他海峡和龙目海峡、望加锡海峡迅速崛起,使得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巴厘岛-龙目岛一线成为当今印尼的核心区(core-region)。
首先说说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今天分属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三国,这是英国、荷兰两国历史遗留,先不说马来半岛的情况。马六甲海峡沿岸是苏门答腊岛最重要的地区,棉兰、巨港、占碑、北干巴鲁等城市都在海峡沿岸。苏门答腊岛的这些城市所在的省份也是印尼最富的几个省份,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除此之外,就是爪哇岛及偏远的巴布亚地区。苏门答腊岛有几个重要的城市或港口:亚齐、棉兰、北干巴鲁、巴淡岛、巨港。亚齐是马六甲海峡的入口(出口)处,面对着印度和中东,联系非常方便。棉兰是北苏门答腊省的省会,也是全印尼第三大城市,华人众多,有着较为浓厚的商业传统。北干巴鲁拥有印尼的陆军和空军基地,这个城市可以控制马六甲海峡,也可以向北或向南控制住整个苏门答腊岛东部一线。巴淡岛是一个靠近新加坡的小岛,被印尼划为经济特区,近年来经济繁荣,成为了新加坡的后花园。巨港是爪哇岛的西北门户,也是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交汇处的一个大城市,室利佛逝帝国就在此诞生。
爪哇岛是印尼整个国家资源调动和分配的中心所在,这个岛屿集中了印尼接近60%的人口和经济,也是很多外岛资源的转口中心(在泗水或雅加达转口)。这个岛屿可以大致分为沿海和内陆两大块。内陆的火山山间谷地土壤肥沃,拥有许多河流。北方的沿海则是内陆农业区的对外贸易中心,雅加达、三宝垄、泗水都是这种类型的城市。而万隆、梭罗、日惹都是作为农业中心发展起来的,后两者很长时间以来都没有被荷兰人占领,因为作为一个单纯的农业区,他们很难对荷兰人的统治构成威胁,荷兰已经牢牢地控制了各个港口,打造了覆盖整个印尼的贸易网络。随着印尼的统一,以及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已经不再具有支柱的后方产业意义,雅加达、万隆、泗水的工业成为了养活人口和供应产品的支柱。而随着资源的开采,一些外岛城市也渐渐重要起来。不过依然离不开雅加达对于整个经济的掌控和调动。所以雅加达成为当今印尼的最核心所在,而雅加达的核心作用离不开其所在的爪哇岛的支持:雅加达的人口很多来自于爪哇岛的农业区,而爪哇文化也是印尼文化的主体。爪哇岛的格局形成了一种典型的核心-腹地结构,北部几个沿海城市与内陆的农业区联系起来共同组织起了爪哇岛核心区。
小巽他群岛、马鲁古群岛、巴布亚群岛在今天印尼的地位已经大幅下降,但是作为一个战略缓冲区还是非常重要的。这里是东亚到澳大利亚的必经之地,虽然这个贸易关系比较弱,但是却也是印尼能够掌控的一个。但是由于人口太少、岛屿太多,难以产生大的城市,所以亦难以威胁爪哇、马六甲的核心地位。巴厘岛的印度教文化能够一直保留也正是因为这里在近现代已经退化成为一个边缘地区,其影响力已经难以抗衡爪哇岛,殖民者和传教者也很少愿意去这里争夺,使得巴厘岛的文化保留下来。幸运的是,独特的文化和美丽的海景使这里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在当今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时代,使得巴厘岛在印尼国家决策中的地位也迅速提高,印尼全国规划就强调巴厘岛是一个旅游中心,要服务全球游客。加上龙目海峡的开发,巴厘岛可能会再度成为印尼一个重要的地区。
今后展望,由于南海地位的提高,以及未来克拉运河的开通,会使得纳土纳群岛成为一个重要枢纽和战略区。今后印尼很有可能会在该岛或者加里曼丹的坤甸一带加强部署,以建立其对南海的影响力,但是由于和中国距离较远,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冲突。就其他国家来看,不排除印尼和马来西亚之间在加里曼丹岛由于领海的争夺而发生小规模的冲突。
印尼主要地理坐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dehekea.com/csjji/10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