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一、中西文学时代对照表
古希腊罗马文学(BC-5世纪)[周-南北朝]
中古文学(5世纪-14世纪)[南北朝-元]
文艺复兴(14世纪-16世纪)[明]
古典主义(17世纪)[明末清初]
启蒙运动(18世纪)[清]
浪漫主义(19世纪上半叶)[清]
现实主义(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清]
现代主义(19世纪末-二次世界大战)[民国]
后现代文学(二次世界大战-)[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欧洲文化的起源
古希腊罗马文化(希腊半岛、意大利半岛及爱琴海、爱奥尼亚海诸岛屿)BC-AD
古希伯来文化(巴勒斯坦地区的文化)BC-
北欧文化AD-
琴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神话、史诗
迈锡尼文明(BC-BC)
三、神话
1、概念
古希腊:犹希迈罗斯(Euhemerism):神话是真实历史事件的变形。
文艺复兴:卜伽丘:一种寓言,通过虚构的形象阐述某种真理。
18世纪维柯:是原始人用自己的想象去解释自然界和自身。
19世纪德国神话学派(马克斯·米勒):“语言疾病说”
20世纪:
弗洛伊德:是人的无意识的反映,如“俄狄浦斯情结”。
英国功能学派(布·马列诺夫斯基):与原始时期的巫术、仪式相连,担当指导原始人道德行为这一“实用”功能。
法国社会学派(吕·莱维-布吕尔):是原始思维,一种非理性的直觉的、具体的、幻想的、前逻辑思维的产物。
法国结构主义(列维-施特劳斯):一切社会形态、社会思想都决定于一个先验的和内在的结构,这个结构主要存在于语言中。神话是原始人运用一种不变的结构叙述人类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过程。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基本内容
创世神话、自然神话、神祗神话、动植物神话、冥世神话、风俗神话、英雄传说
3、希腊神话
荷马史诗、赫西俄德《神谱》、奥维德《变形记》、[德]斯威布《希腊神话与传说》
查尔斯·米尔斯·盖雷编著,《英美文学和艺术中的古典神话》,北塔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年。
1)英雄传说;
赫拉克勒斯、忒修斯、珀尔修斯、阿耳戈号众英雄、七雄攻特拜、特洛伊战争
2)荷马史诗: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
史诗是古代民间文学的一种体裁,通常指以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古代长篇民间叙事诗。史诗主要歌颂每个民族在其形成过程中各种克服自然灾害,抵御外族侵略的斗争和英雄业绩,塑造其民族的英雄形象,风格一般庄严崇高。
这类严格意义上的史诗由于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因此也称“民族史诗”。与民族史诗相对,还存在由某个文人模拟古代史诗所创造的长篇叙事诗,这类史诗一般称为拟史诗或文人史诗。
四、《伊利亚特》
1、“阿喀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
第一次愤怒是阿伽门农不公正地夺走了原来分配给阿喀琉斯的一个女俘,阿喀琉斯在愤怒之下拒绝参战。紧急情况下把他的盔甲和战马借给他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帕特洛克罗斯虽然击退了特洛伊军队的攻击,但终为赫克托尔所杀,因此阿喀琉斯借给他的盔甲也丢掉了,战友之死与盔甲被丢引起阿喀琉斯的第二次愤怒。
2、结构:10年与51天,虎头、猪肚、豹尾
《库普利亚》(十一卷)描写战争的起因,即发生在《伊利亚特》之前的事件;
《埃西俄丕斯》(五卷)和《小伊利亚特》(四卷)以及《特洛伊失陷》(两卷)续补《伊利亚特》以后的事件;
《回归》(五卷)叙讲返航前阿伽门农和墨奈劳斯关于回返路线的争执,以及小埃阿斯之死和阿伽门农回家后被妻子克鲁泰奈丝特拉和埃吉索斯谋害等内容。很明显,这三部史诗填补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之间的“空缺”。
3、人物:“军队的统帅”阿加门农、啸吼战场的墨奈劳斯、沉雷远播的宙斯、白臂膀的赫拉、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头盔善良的赫克托尔、捷足的阿克琉斯、胫甲坚固的阿开亚人、酒蓝色的大海、土地肥沃的特洛伊
4、关于英雄
行为的因果和评价由神来承担
阿克琉斯的愤怒是不是自私——阿克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
阿克琉斯和赫克托尔
?个体的英雄:力量、情绪、个人主义
?群体的英雄:力量、责任、利己的集体主义
(1)什么样的人是英雄:
张柠《英雄的人格和语义》
卡莱尔《论英雄、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业绩》
马克斯·韦伯:传统型权威、超凡魅力型权威(charisma)、法理型权威
(2)英雄的界定:
A英雄的本义就是植物和动物的精华……“英雄”本义的人格化,暗含了人类从野蛮的自然中分离出来,同时又没有被社会权力异化的特殊状态。英雄借助于身体的自然能量和勇气抵抗外力的伤害,并保护了身体能量较低的同类,他们能够在紧急状态中迈出第一步,并且具有自我牺牲精神。
B汉代以降,能量的引伸义彻底压到了它的本义。能量的一个重要引伸义是指在社会人际关系中显示出来的能耐,比如善于统治、搞阴谋、玩权术、长于社交、善于游说、会写诗弹琴。能耐取代能量,也就是智力取代胆力,权术取代勇气。因此刘邦、刘备、宋江这样的人成了有“能量”的典型。
(3)英雄的原则:英雄是善于运用武力(能量),但不善于运用权力(能耐)的人。
A……武力较量充满各种可能性,胜败完全取决于力量和速度,也就是自然能量的大小,或许还有身体和精神状态的好坏。因此,悲剧英雄是常见的类型,也就是在能量较量中失败的一方。这是一种自然力的较量,由它残酷的一面。……自然力的较量要讲究程序公正,不能玩下三滥的手段。
——武力是一个“死亡”和“不朽”的隐喻,它将历史凝固,将时间永恒化。
B权力是武力的衰变或者衰落的形式。权力的较量不是“力”的较量,而是“术”的较量。……权力是一种对武力的计算和使用。
——权力是一个“存活”和“监禁”的隐喻,具有空间性质或社会性质,人只能在“监禁”中玩苟活的游戏。
(4)英雄的结局:
A所谓“荣誉”的事业,就是一种非生产、非盈利的事业,一种与日常生计没有直接关系的事业,比如战争、狩猎、竞技。凡勃伦认为,荣誉事业是一种勇武的事业,面对的是具有抵抗能力的“有生气对象”,比如敌国军队和野兽。生产性事业是一种耐心的智力的事业,面对的是无抵抗力的“无生气对象”,比如自然资源和奴化的人。荣誉性事业是紧急状态下的事业,适合于英雄;生产性事业是日常状态下的事业,适合于普通人。[生产性事业需要的是忍耐,荣誉事业与愤怒有关]
B一旦进入日常状态,英雄就无用武之地。危机和紧急状态结束了,所有的幸存者都面带笑容,仿佛刚刚参与了一次重大战役,而且载誉而归,这就是幸存的群众,他们正在分享英雄的荣誉。幸存的群众对“幸存”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对“英雄”的兴趣。
——把群众视为英雄,混淆了“英雄”和“幸存者”的界限,把所有的幸存者都当成了英雄,而不管这种幸存是属于荣誉性质的还是属于非荣誉性质或卑劣性质的。只要存活下来,就有享受荣誉的可能,甚至还能享受到比英雄更多的“荣誉”,这是导致英雄人格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5)英雄、欲望和女性:
女性成为英雄掠夺的对象,是将英雄主题和性爱主体合而为一的基本模式,性爱的个人主题乔装打扮成掠夺和战争的英雄主题。
战争与性,人类的永恒主题——乔伊斯
读西方文学可以这么有趣
1)比较:原来世界上还可以有这样的神!
2、睁开眼睛从自己的“套子”中走出来
五、奥德修纪
1、情节
1)求婚者占据奥德修斯家
2)贴勒马科斯出海寻父
3)奈斯托述战情
4)墨奈劳斯与普鲁图斯
5)卡吕普索放奥德修斯返乡
6)遇瑙西卡
7)阿尔基努斯招待奥德修斯
8)奥德修斯讲述身世
9)食莲者与独眼巨人
10)风神、巨人族与瑟西
11)阴间问路
12)拒塞壬,过漂流的岩石,避卡吕布迪斯,经斯库拉,杀太阳神的牛
13)奥德修斯返乡
14)见牧猪人
15)牧猪人讲述自己的经历
16)贴勒马科斯返乡,父子相见
17)奥德修斯扮乞丐赴酒宴
18)酒宴上的争吵
19)帕涅洛帕问夫讯
20)忠实的牧牛倌
21)奥德修斯之弓
22)尽杀求婚者
23)夫妻相认
24)雅典娜定和约
2、《伊利亚特》vs《奥德修斯》
英勇(力量的对决)vs.智慧(头脑的策划)
《水浒传》vs.《三国演义》
——奥德修斯的胜利
欧洲文学史上的cunning传统
第二讲古希腊悲剧与喜剧
古希腊还有很多有趣的东西
萨福的独唱琴歌(以竖琴伴唱)(阿喀罗科斯)/品达的合唱琴歌/西摩尼德斯的双管歌(以双管、箫管、竖笛等伴唱)/伊索的寓言/狄摩西尼的雄辩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希罗多德、修西底德的历史…………
比如萨福诗两首
一
像一只可爱的红苹果,还在枝头
还在顶梢,被采摘的人遗忘了,——
不是遗忘了,是够不到。
二
像一棵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
用脚踏了又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
温泉关凭吊
过客请转告斯巴达人,
在这里我们长眠
履行了我们的诺言
——西摩尼德斯
古希腊悲剧
1、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BC?-)、索福克勒斯(BC?-)、欧里庇德斯(BC?-)
2、起源:悲剧起源于酒神祭中的“山羊之歌”(tragōidia)(尼采:《悲剧的诞生》)
3、发展:
BC庇西特拉妥将悲剧由乡村引入雅典
BC忒斯庇斯增加一个回答者
前5世纪埃斯库罗斯增加第二个演员——“悲剧之父”
索福克勒斯增加第三个演员
BC酒神节终止,希腊悲剧结束
4、演出时间
莱奈亚节(1-2月间):喜剧
酒神大节(3-4月间):悲剧
乡村酒神节(12-1月间):重演旧剧本
参赛
悲剧诗人:3出悲剧+1出萨提尔剧喜剧诗人:1出喜剧
奖品:悲剧诗人:1只羊喜剧诗人:1袋无花果+1坛葡萄酒
5、亚里士多德:《诗学》
1)悲剧是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Katharsis。
2)悲剧是伟大人物的死亡或伟大的痛苦。悲剧苦难在于由顺境转入逆境,
原因:hamartia(一种无心之过/见事不明)
3)悲剧的功用: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情感得到Katharsis
4)主题
取材:神话、英雄传说,尤其是荷马史诗
主题:命运、信仰、战争、民主制度、社会关系、家庭问题。没有爱情悲剧
亚里士多德:动作
(drama)=dran[多利斯]“动作”
黑格尔:性格
莎士比亚:性格悲剧
5)演出:演员歌队
场次:开场—“进场歌”—三场以上+相应的合唱歌——抒情歌/哀歌退场
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
1、代表作:《乞援人》(BC)、《波斯人》(BC)、《七将攻忒拜》(BC)、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BC)《俄瑞斯忒斯三部曲》(BC)
2、《俄瑞斯忒斯三部曲》
《阿伽门农》如何处理“阿伽门农之死”——埃斯库罗斯“必然的事物,异常伟大”
《奠酒人》细节上的粗疏:欧里庇德斯在《厄勒克特拉》中的驳斥
《复仇神》“家族的诅咒如何结束”——新神的介入
Ps:描写父权制对母权制的胜利,埃斯库罗斯在这个三部曲中,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观点。他提出实行民主,赞美雅典的城邦民主制
摩尔根《古代社会》
母系社会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
父系社会专偶制家庭
黑格尔
从复仇到理性的转变
从自然关系(血缘)到自觉关系(婚姻)
从感性到公共法律
——社会从感性(本能)向理性(道德)的发展
索福克勒斯
1、作品
《埃阿斯》(BC)《安提戈涅》(BC)《俄狄浦斯王》(BC)
《厄勒克特拉》(-BC)《特拉克斯少女》(BC)
《菲罗克忒忒斯》(BC)《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BC)
理想主义;戏剧的“经济手法”
2、歌队的情节化
进场歌
第一曲首节:我在担心,神啊,请指示我
第一曲次节:召唤雅典娜、阿尔特弥斯、福玻斯
第二曲首节:城邦的痛苦数不清
第二曲次节:描写各处的惨况
第三曲首节:是阿瑞斯在破坏,请惩罚他
第三曲次节:召唤酒神来帮忙对付阿瑞斯
——比较埃斯库罗斯的进场歌
——比较两人的台词
索福克勒斯的对话性大大增强,紧扣情节
3、《俄狄浦斯王》
戏剧与神话有什么不同?戏剧的这种处理有什么长处和短处?
崇高来自自觉,自觉的、坚定的执法者与不自觉的犯罪之间的张力
米兰·昆德拉
“俄狄浦斯布知道他娶的是自己的母亲。他知道真相后,并不认为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他无法忍受这种‘不知道’造成的惨景。他刺瞎了双眼,从底比斯出走流浪。”
——崇高来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
意识道德原则超我
前意识现实原则自我
无意识快乐原则本我
Libido(性本能)俄狄浦斯情结(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dehekea.com/csjt/5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