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罗斯福新政
知道经济大危机,了解罗斯福“新政”,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大危机(—)
1.繁荣:—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和“繁荣”。(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2.原因: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根本原因)②出现生产过剩。③出现全国性的股票投机活动。
3.开始:年10月,美国股票突然爆跌。(金融业)
4.表现:工业产量下降、贸易额锐减、物价暴涨、股市崩溃、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猛跌。
5.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6.影响:①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②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二、罗斯福新政(年)
1.目的:①直接: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②根本: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2.手段/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3.主要内容:
项目
具体措施
整顿金融体系
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并制定 工资和限制工时;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
调整农业政策
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解,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推行“以工代赈”
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如水库、发电站、公路、桥梁、机场、运动场公园等,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定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
4.影响:积极:①美国经济开始了缓慢的复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②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控制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③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局限性:④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因此,无法根除经济危机。
※20世纪 影响力的三次改革: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
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了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纳粹德国对外扩张;知道德国、日本、意大利侵略集团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一、意、德、日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国家
意大利
德国
日本
背景
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中央政府几乎瘫痪。
-年经济大危机重创德国;民众对《凡尔赛条约》不满,复仇情绪强烈
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军部法西斯势力积极推动对外扩张;二二六兵变
时间
年
年
年
标志
法西斯党徒向首都罗马进军
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
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政党或组织
法西斯党(墨索里尼)
纳粹党
军部
方式
武力夺权
通过选举方式上台
通过发动对外战争、军部控制内阁上台
表现
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醉心于领土扩张,于年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
①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②为加强思想控制,焚烧大量的进步书籍;③残酷迫害犹太人(德国籍爱因斯坦流亡美国);④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积极扩军备战;⑤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先后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①制定《国策基准》,把入侵中国及东南亚定为国策。
②发动侵华战争,制造南京大屠杀
影响
使世界局势更加紧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二、绥靖政策:大国为维护自身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换取法西斯妥协的政策。年《慕尼黑协议》,将这一政策推向顶峰。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9—.9)
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胜利原因。
一、爆发原因:
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②在-年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德、意、日法西斯上台,步步侵略。③西方大国采取绥靖政策。④德、日对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被惩治、受遏制的地位不满。
二、交战双方:轴心国集团VS反法西斯联盟
三、主要战场:亚洲战场(中国抗日战争)、欧洲西线战场、北非战场、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
四、主要进程:
1.全面爆发: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
2.扩大—欧洲西线战场:年4月起,德国先后攻占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地。后轰炸英国,但遭到英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迫使希特勒放弃了进攻英国的计划(不列颠之战)。
3.进一步扩大—苏德战场形成:年6月,德国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10月,苏联军民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4.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 规模:年,日军偷袭位于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日本向东南亚等地区发动了进攻。
5.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背景: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怒,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步走向联合。
建立:年,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联合国家宣言》的内容: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意、日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意义: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形势。
6.战争形势的转折:
①斯大林格勒战役:.7—.2,德军投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苏军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②阿拉曼战役:,轴心国集团失败,以英国为首的盟军获得胜利,扭转了北非战场的形势。
③中途岛战役:,日军失败,再也无力在太平洋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7.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诺曼底登陆:年6月6日,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8.重要会议:
会议
开罗会议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
目的
协调盟国行动,取得战争的 胜利。
时间
年11月
年2月
年7月
地点
开罗(埃及)
雅尔塔(苏联)
波茨坦(德国)
参加者
美、英、中三国首脑
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内容
发表《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据的中国领土,例如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
①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
②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③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并以中、美、英发表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影响
为二战后中国收回被日本侵占的领土和处置日本法西斯提供了依据。
①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速了德日法西斯的灭亡。对战后成立联合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②雅尔塔会议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加速了日本投降。
三、战争结束
1.结束标志:
①欧洲:年9月,意大利投降。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标志)
②亚洲: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标志)
2.影响:①给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带来了巨大灾难。②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③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
3.性质:正义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4.胜因: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的战争。②各国军民英勇奋战。③召开多次国际会议,协调行动。④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根本原因)
5.启示:①珍惜和平,远离战争。②加强国际合作。
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6课冷战
知道杜鲁门主义、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一、冷战的发生
1.含义:指二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较量。
2.原因:①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 位,妄图称霸世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力量的壮大,阻碍了美国称霸世界。(美国为什么要发动冷战)②美苏军事力量相对均衡,谁也不敢贸然发动战争;战后世界要求和平,反对用战争方式解决争端。(为什么用冷战的方式)③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
3.信号: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4.美国冷战政策/表现: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冷战正式开始。)
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的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重要步骤。)
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二、德国分裂
背景:年6月,“柏林危机”爆发
结果:成立东德(即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苏占区)和西德(即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美英法占领区)
影响: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三、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北约:年,美、英、法等12个在华盛顿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北大西洋公约》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缔约国将作出集体反应;各缔约国决心维护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
华约:年,苏联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华沙条约》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其他缔约国将以一切方式进行援助。
影响: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北约、华约)的全面冷战对峙,二战后的新的世界格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把美苏冷战推向高潮。
四、冷战冲突
1.20世纪50年代, 2.20世纪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和美国侵略越南。
3.7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4.80年代,美国制订“星球大战计划”,美苏双方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五、两极格局、冷战、美苏争霸结束的标志:年底,苏联解体。
六、冷战的意义:①使世界分为两大阵营,形成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导致世界长期不得安宁;②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七、冷战的教训:冷战只能加剧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抗既不利于双方利益,也不利于世界和平。因此要加强国际合作。
八、冷战中的热战: 和越南战争。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知道欧洲联合的趋势和日本经济的发展;知道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初步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一、欧洲的联合
1.战后经济发展:
经济恢复: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基本恢复到甚至超过战前水平。
战后繁荣: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发展原因:①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②马歇尔计划的援助;③采用 的科学技术成果;④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走向联合:
⑴目的: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
⑵过程:①20世纪50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②年,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③年,三个组织合并为欧共体;④年,在欧共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盟。
⑶特点: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由经济一体化向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
⑷性质:欧共体性质:区域性的经济组织。
欧盟的性质:区域性的政治经济组织(欧盟将一体化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
⑸影响:①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②加快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促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美国经济的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3.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
三、日本的崛起
1.原因:①二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②冷战开始后,美国积极扶持日本;③ 爆发后,日本获得大量军需订单。④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⑤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2.表现: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①日本的国际地位提升;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膨胀,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dehekea.com/csjt/5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