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欧美文学
欧洲奉希腊文明为祖,由欧洲移民所建立的美国亦同。古希腊城邦林立,政体纷杂。西北境的马其顿,在春秋末战国初,于希腊与波斯连年战争时,趁机崛起,在战国中期统一希腊,并大幅扩张,但旋即瓦解,随后罗马崛起。罗马自秦时即与马其顿帝国的后继政权交战,至汉成帝初,占有原马其顿帝国所有领地。
汉元帝初年,罗马共和国将领凯撒独裁,终结了罗马的共和制。其后其养子屋大维开创罗马帝国。当时的中国称罗马帝国“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呼该国为大秦,又称犁鞬。罗马疆域极盛时,据有不列颠岛上除苏格兰外全部区域及整个伊比利亚半岛。东汉末至西晋初,罗马帝国内外交困。戴克里先即位后分帝国为东西两部。东晋成帝咸和年间苏峻叛乱时,东帝君士坦丁在拜占庭建都,改称君士坦丁堡。五十年后,东帝狄奥多西宣布尼西亚派基督教为国教,又提升君士坦丁堡教区为牧首区,地位仅次于罗马教宗。又十余年狄奥多西统一罗马帝国。狄奥多西临终时,让两个儿子分别继承东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中国称之为普岚、拂菻等。此后约八十年,西罗马帝国不断遭受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和匈人入侵,在南朝宋灭亡之前一年灭亡。罗马教廷也逐渐摆脱罗马帝国控制。在北宋仁宗时,东西教会彻底分裂。以君士坦丁堡为根据地的东部教会为东正教;以罗马为根据地的西部教会为天主教。拜占庭在明景泰四年亡于奥斯曼帝国。
(一)古希腊文学
希腊语属印欧语系希腊语族。希腊文化发达,这一点也体现在其文学、史学、哲学、数学、美学上。哲学上,苏格拉底与其弟子柏拉图、柏拉图弟子亚里士多德并称三贤。后人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提取出三条戏剧教条:一出戏时间幅度在一日内、地点一致、情节上不应有其他支线。此准则即三一律。但三一律实不合亚里士多德原本的思想。
希腊文学中,最有名的是史诗与戏剧。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相传由生活于东西周之交的盲人荷马创作,二者均有一万余行,统称荷马史诗。两部史诗当是基于口述的古代传说而作,虽有许多神话色彩,但也不乏史料价值,深受历史、地理、民俗等方面的学者重视。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常表现个人意志与命运间的冲突;其《俄狄浦斯王》被视为古希腊悲剧的典范,该剧述说俄狄浦斯在得到神谕知道将来会弑父娶母后,虽努力避免其成真但最后仍在不知情的状态下弑父娶母,知道真相后自己刺瞎双眼,以施加比死还痛苦的惩罚。亚里士多德《诗学》称该剧为“古今悲剧最高杰作”。后来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以俄狄浦斯情结称呼恋母情结。希腊前期,尤其是雅典等城邦,民主政治繁荣,故其喜剧擅长讽刺当权者。当时的杰出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奠定了西方喜剧以滑稽形式表现严肃主题的传统。马其顿帝国时代以来,希腊喜剧避谈政治,而更多表现社会风俗。米南德是这种风格喜剧的先驱与代表。比米南德小约三十岁的忒奥克里托斯开创了田园诗这一纯文学体裁。田园诗后来在西方文学中成为重要体裁。忒奥克里托斯出生前后,马其顿帝国已经分裂;逝世前后,罗马已经征服了亚平宁半岛南部希腊城邦,并和迦太基展开第一次布匿战争,争夺地中海霸权。
(二)罗马文学
罗马官方语言拉丁语,属印欧语系意大利语族。罗马虽征服希腊,但文化上深受希腊影响,所用拉丁字母由希腊字母辗转改造而来,自身的神话体系也是基于希腊神话改造。古罗马文学的奠基人李维乌斯·安德罗尼斯库是希腊人,他除了创作外,还翻译了大量希腊作品,如《奥德赛》。时代略晚的诗人埃纽斯(又译恩纽斯),称为罗马诗之父或罗马文学之父,所作史诗《编年史》追溯罗马历史,风格上明显模仿荷马史诗。比埃纽斯小不到二十岁的普劳图斯是当时最著名的剧作家,精通希腊文,所作喜剧多改编自希腊剧作家米南德的风俗喜剧,讽刺罗马社会。但较之于希腊文学,罗马的文学更重视修辞与句法,更强调理性。
罗马共和国晚期至帝国初期,是其文学的黄金时代。屋大维笼络文人以服务于自身政治。这一时期的文学在哲学思辨方面不如之前的共和时代,但写作技巧更加成熟。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维吉尔即生活于这一时期,其史诗《埃涅阿斯纪》是西方文学史上首部文人史诗。该诗也有模仿荷马的痕迹。而维吉尔名作《牧歌》模仿了忒奥克里托斯的风格。这一时期罗马政治斗争激烈,很多人热心论辩,促进了源于演说的散文发展。当时最著名的散文家是西塞罗。西塞罗散文章法考究,注重对称,词汇丰富,他的作品设定了古典拉丁语的文学风格,即准确、流畅、清新、雄浑。
西罗马衰亡后,教会成为罗马文化的保存核心。宗教文学既繁且多,许多作品基于《圣经》故事之类扩充。作于西罗马帝国晚期的圣奥古斯丁作品也在其后广为流传,特别是其自传体《忏悔录》与神学著作《上帝之城》(又译《天主之城》)。圣奥古斯丁把美的本体归于上帝,所创神学美学(或称基督教美学)在西方影响深远。
宗教文学之外,各部族及后来封建化的各民族英雄史诗也繁荣发展。而随着以日耳曼诸族为首的欧洲各国愈加封建化,骑士文学成为欧洲特有的文学现象。约当中国宋朝时,欧洲市民逐渐打破教会对教育的垄断,迎合市民品味的文学也蓬勃发展。明朝时欧洲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打击了教会权威,促进了日后民族国家的发展,亦使欧洲各国间文学发展越发有差异。
(三)意大利文学
西罗马帝国覆灭后,意大利地区几经战乱,长期诸国林立。但罗马帝国最早的核心区域就是意大利,意大利语也远比法语、西班牙语等主要民族的语言更接近罗马官方语言拉丁语,因此拉丁语文学也长期流行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最先在南宋晚期出现于意大利,当时的意大利引领了西欧文化潮流。文学家中,文艺复兴早期的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都影响深远。明中前期起,法兰西、西班牙入侵,意大利也爆发内战,而奥斯曼土耳其崛起切断了意大利与东方的贸易,意大利在欧洲的影响力消减。近代以来的意大利文学在世界的影响不如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俄罗斯那样大。
但丁代表作是长诗《神圣喜剧》,题名可能是其他人立的。该诗在中国和日本一般称《神曲》,此名源自日本森鸥外的翻译。《神曲》中,但丁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引领下遍历地狱、炼狱,后在已故暗恋对象陪同下进入天堂,途中有古今各式各样的真实或传说中的人以及神话中的怪物登场。但丁在诗中也批判了现实,并披露了自己的一些神学思想。彼特拉克比但丁小了四十一岁,其父和但丁同被放逐。薄伽丘比彼特拉克小九岁,和彼特拉克是朋友。彼特拉克爱好古罗马文学,号召复兴古典文化,以人学对抗神学。他以诗闻名,诗风影响意大利内外。薄伽丘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以其三十五岁时黑死病爆发为背景,讲述七女三男躲避瘟疫期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最后共讲了一百个故事。《十日谈》取材广泛,既有历史事件,又有古罗马文学作品、法兰西等地的寓言,还有传自阿拉伯、印度、中国的故事,以及街谈巷议等。这些故事有很多描写现实,立场也与之前的主流不同,比如称许商人的才干,讽刺贵族、教会的黑暗,故《十日谈》激起了教会的强烈攻击,幸赖彼特拉克周旋,方免于禁毁。
年,意大利王国基本统一了意大利。约二十年后,曾参加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的卡洛·科洛迪在杂志上连载《木偶奇遇记》,后出版单行本。这是世界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一。但意大利统一之后,至今区域间发展仍极不平衡,其文学的地域差异也很大,难以一概而论。
(四)法语、德语文学
日耳曼人原生活在欧洲西北,西罗马帝国末期及以后的民族大迁徙中,分别形成日后的挪威人、瑞典人、英格兰人、荷兰人、德意志人、伦巴第人等。日耳曼语族属于印欧语系,随着民族的迁徙及各自与其他民族的融合,分化出不同的语支。
东西晋之交,西罗马帝国允许日耳曼人的一支——法兰克人——内附,以保边境。西罗马瓦解,法兰克人扩张,建立法兰克王国,并分封贵族。法兰克王国信仰基督教,因此也得到当地罗马人等的支持。唐武宗末,法兰克三分为东、中、西三王国。后东西法兰克瓜分中法兰克。西法兰克王国演变为法兰西,东法兰克辗转演化为现今的德国、奥地利。
1.法国文学
法兰西虽由日耳曼人统治的国家法兰克分出,但境内罗马人占比最大,故法语不属于日耳曼语族,而属于罗曼语族,不过较其他罗曼语言,受日耳曼语影响较大。
(1)法国大革命前
法兰西最有名的英雄史诗是《罗兰之歌》,约出现于北宋晚期,作者不可考,有多种文本。该诗每节长短不一,押元音韵。
文艺复兴时期,拉伯雷从民间传说及骑士文学等通俗文学中取材,和许多真人真事结合,创作小说《巨人传》五部,主要以巨人国王高康大及其子庞大古埃为主人公,讽刺当时的教育制度、教会、官僚等。拉伯雷讲究声韵协调,善于广泛运用修辞手段,尤有功于中古法语的发展。大致同时期的哲学家蒙田著《随笔集》(或译《随想录》等)三卷共篇短文,每篇谈论特定话题,为法国随笔之始。
十七世纪后,法兰西君主集权。明崇祯年间成立的法兰西学术院滋长了文化的集权。学术院院士尼古拉·布瓦洛《诗的艺术》所确定的创作规则是当时的绝对权威。其认为文学创作应以古希腊、罗马的经典著作为宗,诗歌应自然而理性,所有韵文均应有严格格律。同时代的创作基本遵循此规范。而拉·封丹、莫里哀虽也受其约束,但风格在当时相当特殊,显得更加生动。《拉·封丹寓言》是寓言诗集,采集古希腊、罗马、印度的寓言或故事。其诗风格灵活,词汇丰富,“火中取栗”这一表述即出自该诗集的《猴子与猫》一篇。此外据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也出自拉·封丹。莫里哀的喜剧诙谐明快,深刻影响了欧洲喜剧艺术的发展。风趣之外,莫里哀的作品中仍有严肃的批判。莫里哀希望用戏剧移风易俗,此外他在回应攻讦时提出,戏剧应面向广大观众,戏剧的好坏没有固定的尺度衡量,当取决于艺术表达效果。
随着市民势力与教育程度的提高,布瓦洛等人确立的规则与范式逐渐制约了文学发展。在路易十四逝世后、法国大革命爆发前,来自英国的一些思想影响到法国文士。他们挑战传统与权威,崇尚自由、平等、博爱、宽容等。他们的思想影响也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因素之一。其中最重要的作家是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伏尔泰是法兰西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追求理性,攻击迷信,常抨击教会和法兰西教育制度,同情被宗教压迫与政治压迫的人。他毕生创作戏剧五十余部,多数是悲剧,并有一些历史著作,而其文学上最大成就是开创了哲理小说这一体裁。哲理小说不主于人物的细节勾勒,而通过人物活动来体现作者的政治、哲学等方面的立场或观念。狄德罗最大成就是主编《百科全书》。在编纂过程中,以狄德罗为核心集合了一批出身各异、思想多元的学者,称为百科全书派,他们否定既有的知识权威,信仰自由精神主导下的知识进步与共享。孟德斯鸠与伏尔泰也参与了编纂。从某些方面看,该书的编成,也象征着近代社会的开启。狄德罗的文学创作也丰富,尤其在戏剧的创作与戏剧理论方面有很多革新。
这一时期,包括法兰西在内,欧洲经由传教士等,获知不少关于中国的信息。但是中国的情况经过辗转流传,往往失真,而西方人使用或真或假中国材料,多只是为支撑自己的观点。如伏尔泰推崇中国,甚至杜撰一些中国故事,以批评欧洲的自大、迷信的普遍、政治的腐败与低效等。而孟德斯鸠则从负面角度看待中国,直称中国专制。孟德斯鸠的这个观点在当时尚非主流,但日后深刻影响了中国在西方的印象。
(2)法国大革命以后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直至年拿破仑覆灭,法兰西政治极度动荡。此后更多的作家反抗原先的创作教条,在创作上更强调感情而非理性,更强调个人而非社会。这期间外国作家带给法国文学不少影响,尤其是英格兰与苏格兰作家如莎士比亚、斯各特、拜伦。维克多·雨果是此时最杰出的法兰西作家,颠覆了布瓦洛以来强调的和谐、匀称的美,而体现了冲突美,其作品也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社会、人性的深刻思考。雨果的小说享誉世界,但他还创作了大量的戏剧、散文、诗。尤其在法语圈内,他的诗作造诣极富盛名。其诗形神俱佳,著名诗集有《静观集》《历代传说》等。
与雨果同一时期的大仲马、小仲马父子,均以剧作与小说著称。大仲马小说多取材真实历史,情节曲折,结构明晰,语言生动。小仲马剧作不追求情节曲折离奇,而讲究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情理自然真切,深远影响了法国的戏剧创作。在小仲马之前,司汤达已是这种风格。其小说《红与黑》是后世所谓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声,心理描写的水平在当时无出其右。同样是真实描绘现实生活,以小说论,小司汤达十几岁的巴尔扎克是法兰西最杰出者。其《人间喜剧》是91部篇幅长短不一的小说与随笔的合集,取名创意源自但丁《神圣喜剧》(即《神曲》)。《人间喜剧》塑造出数千角色,几乎涵盖当时法国各阶层。
随着这种描述真实的风格继续发展,以及自然科学的高速发展、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文学创作越发讲究科学、客观。这类主张继续发展,则机械地视人为自然界的简单元素,使得作品风格显得过于冷峻,遂有反对者主张用暧昧来替代精确,以语言的运用(如词语搭配及格律)来唤醒情感。美国诗人爱伦·坡在这方面给了法国文学很大的启发。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诗集《恶之花》强调不同感官的互动,其诗意境忧郁,押韵缜密,以人性的丑恶为审美对象,表达人在社会丑恶中的焦虑、烦躁。爱伦·坡和夏尔·波德莱尔影响下开创的这种风格叫做象征主义。《恶之花》尚用传统的诗歌韵律,后来法语象征主义诗歌则彻底脱离了传统形式束缚。象征主义在诗歌领域成就最高,其次在戏剧领域。一般认为,象征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古典文学转向现代文学。
一战前夕,各种思潮并行法兰西,各种文风并呈。一战之前一年,马塞尔·普鲁斯特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出版第一卷。小说共七卷,原文数百万字,叙述时断时续,夹杂大量联想、心理分析和议论,一个聚会可以描写近二百页,过去、现在、未来不断颠倒、交叠。又自年代起,法国文学界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和本国哲学家帕洛森的影响,强调直觉和潜意识,他们的作品强烈对比世界中的矛盾,包括想象与真实世界间的扭曲,具有反逻辑的风格。至年间,这种创作风格盛行于欧洲。自年代起,法国文学界盛行反传统小说,又称新小说。新小说力图突破传统小说观念与创作方法的束缚,表达现代人复杂多变的生活。新小说在年代已衰微,然而新小说作家克劳德·西蒙在年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代表作是《弗兰德公路》,反映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灾难、人在历史中的无助。该书的叙述时序与传统不同,历史与现在、现实与梦幻等在同一时间呈现,使读者的阅读宛如欣赏绘画。
二十世纪初,索绪尔在语言学研究中开创了符号学,展示了结构主义。结构主义为人们从纷繁的表象揭露其背后内涵提供便利。罗兰·巴特积极运用符号学,揭露资产阶级社会利用特定文化材料以维护其价值观,并基于结构主义,揭示语言在作品中的意义。结构主义虽强调逻辑,但在探索意涵的过程中,未尝不诉诸直觉,且因化简过度,使得人们容易过多地解读文本,在解读过程中创造出本来没有的意义与结构。年代中,罗兰·巴特已愈发认识到结构主义的局限,年发表文论《作者之死》,视文学批评中的作者概念为牵强附会的推断,指出语义的复杂和作者心理的不可知使得读者不可能通过获悉作者意图以寻求终极解释,只不过能想象出作者意图而已。此前二十年,萨特、加缪即已流露出排斥其他系统性哲学的倾向。加缪受卡夫卡不少影响,其小说《异乡人》《鼠疫》尤其著名。《异乡人》(又译《局外人》)表现出人在社会中的孤立与生活的荒谬。此书发表于年,是加缪成名作。同年完成的哲学随笔《西西弗斯神话》基于希腊西西弗斯神话,以荒谬为原点,探讨生活的意义等。萨特的终身伴侣波伏娃也基于世界的荒谬非人所愿,探讨人既置身其中如何寻找生命的意义。其年出版的散文《第二性》,为现代女权主义文学奠基,被视为女权圣经。年萨特与波伏娃应邀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半月,走访多地。波伏娃在年发表《长征》,叙述其访问期间见闻,并述及中国历史、文化与产业等多方面,该书相当影响了西方当时知识界的中国观。
2.德语文学
德语属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主要流通于德国、奥地利、瑞士北部、列支敦士登、卢森堡以及意大利北部、比利时东部、波兰一些地方和非洲的纳米比亚。
中古高地德语最出名的英雄史诗是《尼伯龙根之歌》,被视为体现了日耳曼民族品格,创作于南宋中前期,讲述古代东日耳曼勃艮第人国王故事。该诗里的神话,和斯堪的纳维亚神话故事《沃尔松格氏传奇》有种种联系。但当时各地德语差异太大,直到《尼伯龙根之歌》出来约百年后的马丁·路德翻译《圣经》,民族共通的书面语才逐渐确立。
马丁·路德对教会的不满,引发宗教改革,促成新教诞生。他为便于平民理解《圣经》,遂在协助下重新用德文翻译(此前德文《圣经》也有十余种文本)。其译本印刷传播得很广,对德语书面语产生深远影响。且该译本的音节韵律安排都经过深思熟虑,艺术价值也很高。
相传德意志占星家约翰·乔治·浮士德,也是马丁·路德同时代的人。和他有关的传说,不断流传,欧洲有不少浮士德题材作品。年至年,歌德出版悲剧《浮士德》两部。《浮士德》被视为德语文学中最优秀者,影响深远。
以马丁·路德宗教思想为依据的宗教派别,叫做路德宗。马丁·路德死后约一百四十年,出身路德宗的施佩纳认为路德宗过分强调教义的正确,呼吁更热情而忠诚的信仰。他领导的派别叫虔信派,在宗教上的这些主张也扩散到文学领域,即通过对主观感情的观察和描述,来表明对于道德伦理等的看法。歌德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即受虔信派影响。主人公维特几乎仅凭自己的感觉做事。该书影响了一批市民阶层的青年作家,他们同时受当时启蒙运动影响,主张“自由”“个性解放”。席勒就是其中一人。席勒与歌德二人合作创作了很多诗歌。歌德之前曾在瑞士搜集到当地英雄猎人威廉·退尔反抗暴政的传说,并赠予席勒,席勒遂创作歌剧《威廉·退尔》,借之歌颂民族解放。当时法国大革命爆发不久,拿破仑南征北战在欧洲推广了民族主义,而他的军事征服也刺激了各地民族主义的发展。因此席勒该剧在欧洲反响巨大。
德意志民族主义的觉醒,使得不少知识分子意识到德意志地区间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妨碍了民族统一,故宣扬文化民族主义,从搜集民间文艺着手,开始整理民间文化传统。格林兄弟在席勒《威廉·退尔》首演后三四年,开始搜集整理民间流传的童话与传说,自年至年多次出版《格林童话》。《格林童话》最初的预设读者是成年人,但为了符合大众期待,格林兄弟大规模修正,包括删除一些少儿不宜的故事。这些修正,使得《格林童话》不再是纯粹的民间故事,也影响了原本的民间故事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比歌德小约五十岁的犹太人海涅,是当时最重要的德语诗人。他的语言轻松而优雅。他在德语区最脍炙人口的诗是《罗蕾莱》。希特勒时期,海涅因犹太身份,作品被禁毁,但唯独《罗蕾莱》被保留,只是隐去作者。
海涅去世之年,弗洛伊德出生。他后来开创了精神分析学。他本人好读莎士比亚,其不少精神分析都源自莎士比亚作品。小弗洛伊德三岁的胡塞尔开创了现象学。他的学生海德格及海德格的学生伽达默尔也在现象学、诠释学、心理学方面举足轻重。弗洛伊德、胡塞尔、海德格、伽达默尔均影响了各自同时代及以后的大批作家、文艺理论家与批评家。茨威格即深受弗洛伊德影响,写作时偏重人物的心理分析。他的名著《昨日的世界》以回忆录的形式叙述十九世纪末至二战的经历,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氛围,谴责法西斯的专制。
卡夫卡和茨威格都是生于奥匈帝国的犹太人。卡夫卡在布拉格成长。当地主要族群,是说捷克语的捷克人和说德语的奥地利人,两个族群各自的民族认同不断加强,彼此隔阂愈发明显。卡夫卡流利掌握这两种语言,但基本以德文创作。他虽是犹太人但不信教,对犹太民族没有什么认同感。卡夫卡的父亲在家里有绝对的权威,而犹太人在当时处境愈发困难。卡夫卡在家中、在外面都感到压抑。他是业余作家,留下的作品不太多。除了古希腊文学及德国、奥地利作家外,俄罗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法国的福楼拜,带给他的影响都很大。而他则影响了法国的萨特、加缪及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等。他最著名的作品小说《变形记》,包含很多象征意义,有许多不同的阐释。
在年代,纳粹党即查禁了不少作品。如埃里希·雷马克的小说《西线无战事》。该小说在年于报刊连载约一个月,次年出版单行本。故事叙述一战期间,青年学生保罗在学校鼓动下参军赴前线,亲历各种惨况,但回乡时发现舆论宣传和前线实情迥异。这部小说反战意识浓烈,因而被禁。
(五)英美文学
1.英国文学
由于英格兰历史上对不列颠及爱尔兰的统治或其他影响,苏格兰、爱尔兰等的英语文学,此处也算作英国文学。英语虽属西日耳曼语支,但因英国特殊的历史,而迥异于德语等近亲。北宋时诺曼底公爵自法兰西征服了英格兰。此前英格兰已形成了古英语,以撒克逊等日耳曼人的西日耳曼语为基础,并受到丹麦人的北日耳曼语影响。诺曼底公爵征服后三百年间,古英语沦为底层的语言,并深受法语影响,演变成中古英语。围绕诺曼底公国在法兰西的领地归属,英法间常有冲突,最终导致两国展开一百多年的长期战争。英法间的冲突使民族意识觉醒,英语在英格兰的地位提升。百年战争期间,英语的国语地位确立。此时英语已从中古向现代过渡。因此,英语的成分复杂。不但古英语难懂,即便早期的近代英语,也难以被现代英语使用者理解。
唐朝时完成的《贝奥武甫》(或译《贝奥武夫》等),是古英语文学的代表作,是一部英雄史诗。这部史诗经过民间口头传唱,历经三百年不断修改而成。为便于吟唱传颂,韵律在该诗中非常重要。
乔叟的诗和汤马斯·马洛礼的《亚瑟之死》是中古英语文学代表作。乔叟常出访欧洲,受到法国、意大利影响。他也是翻译家,为不懂法文的英国人带来欧陆的先进文化与思想。他自己的诗也从法国引入新的韵律格式,并且广泛使用。这种格式后世称作英雄双韵体或英雄双行体,成为英文诗标准格式之一。乔叟晚年的短篇小说集《坎特伯雷故事集》,大多数故事都是用英雄双行体写就。而该集的文学风格,深受意大利薄伽丘《十日谈》影响。
乔叟去世后八十五年,《亚瑟之死》首次出版。《亚瑟之死》是骑士文学作品。亚瑟王的传奇在英格兰还有不少名著,如斯宾塞的《仙后》。斯宾塞比莎士比亚年长十几岁,生活于明晚期。斯宾塞受古希腊诗人忒奥克里托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和意大利诗人彼得拉克等很大影响。他的诗韵律完美、想象其妙,并在《仙后》中给出一种新的格律形式,后世称为斯宾塞音节。他善于在诗中混入古语,渗入民谣,最终使诗句浅显易懂。斯宾塞的《仙后》,表面上是亚瑟王追求仙后的传奇故事,但当时及以后的读者,认为该诗影射时事。
当时是伊丽莎白一世时期。伊丽莎白一世统治四十四年,使英国成为欧洲最富强国之一。莎士比亚是这一时期最重要作家。当时英语的语法和英文的拼写还没有标准化,莎士比亚的作品流传广泛,影响了现代英语的形成。他创造的一些表述,已应用到今天的日常英语中。莎士比亚早期风格受罗马和意大利影响,情节紧凑,后来技巧愈发醇熟,场景的正谐、语言的韵散,自由切换。在这之后,莎士比亚达到了自己的艺术高峰,《哈姆雷特》即创作于此时。像哈姆雷特的一些独白,莎士比亚即用无韵的、不规律的诗来表现哈姆雷特的思维混乱。
莎士比亚去世八年前,约翰·弥尔顿出生。此时伊丽莎白一世已去世五年,斯图亚特及其子查理一世相继在位,鼓吹君权神授,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国王斗争。查理一世时英国内战爆发。内战爆发第三年,明亡之年,弥尔顿三十六岁,发表演讲《论出版自由》,但在当时影响不大。一百余年后,随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他的思想才逐渐为世人所知,并受推崇。弥尔顿四十四岁时双目失明,五十二岁时被捕入狱,随后退出政治活动,几年后基于《圣经》故事,口述完成诗歌《失乐园》《复乐园》与戏剧《力士参孙》。在《失乐园》中,上帝被描述为暴君,魔鬼撒旦爱好自由、勇于反抗。弥尔顿的诗,受到斯宾塞很大影响,但被后世批评为语言矫揉造作。
弥尔顿逝世后五十年左右,爱尔兰牧师乔纳森·斯威夫特发表小说《格列佛游记》。当时爱尔兰受英格兰高压统治。该小说不仅暗讽了英格兰对爱尔兰的压迫,实辛辣地嘲讽当时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深入地反思了人性。其中《慧骃国游记》里,有一种动物叫犽猢,低级而野蛮。犽猢实指人类。搜索引擎雅虎即得名于此。《格列佛游记》假借出海在各奇怪国度的见闻,讽刺现实。成书约晚一百年的李汝珍《镜花缘》,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格列佛游记》讽刺资产阶级,而出版早其几年的笛福《鲁滨逊漂流记》,同样描述出海经历,主角却塑造成富有资产阶级奋斗进取和开拓征服精神。
这两部小说发表约一百年后,英国同时涌现出一批诗人,如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拜伦、雪莱等。雪莱之妻玛丽,也是著名小说家,其《科学怪人》(或译《弗兰肯斯坦》等)是西方首部科幻小说。在其夫雪莱和朋友拜伦相继去世后,玛丽于悲痛中创作小说《最后一人》。《最后一人》讲述瘟疫在全球爆发,期间发生了后多末世的事件,人类仅存的一人写下人类的故事,以交给后世新文明。这是后来被称为末日幻想的这一门类小说的先驱。同时代的女小说家简·奥斯汀,也受到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拜伦等人的诗歌影响。《傲慢与偏见》是其最受称赞的作品,也体现当时英国乡绅阶层的生活,包括教育、婚姻及礼仪、道德等。
他们生活的年代,以英国为核心,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大英帝国进入黄金时代,即维多利亚时代。此时英国各阶层的文化娱乐需求高涨。狄更斯是这一时期最受欢迎的小说家。虽然是通俗作家,常根据销量来调整写作策略,以致有时导致故事情节发展不自然,这使他饱受当时的文艺批评界指责,但狄更斯仍强烈地关心社会问题,尤其是晚期,笔锋越发尖锐。这种关怀,也不合当时批评界主流风尚。狄更斯的创作,本质上还是以艺术承载道德。而当时兴起的观点,是“为艺术而艺术”(此口号先由法国哲学家提出),认为艺术不应有任何说教因素。当时法国正流行象征主义,主张用艺术来表现绝对的真理。英国主流这种唯美的主张,和法国的象征主义有一定的渊源。唯美的作家代表,是王尔德。
比王尔德小五岁的柯南道尔,和狄更斯一样是通俗作家。他最出名的作品是福尔摩斯系列推理小说。其后最有成就的推理小说家,是阿加莎。比柯南道尔小二十四岁的萨克斯·罗默,也是推理小说家,他创造了傅满洲系列。傅满洲是他虚构的中国人,阴险狡猾。傅满洲系列体现了西方人的黄祸恐惧。黄祸论当时在欧洲甚嚣尘上。
当时西方充斥着包括种族歧视在内的各种不公不义现象,许多方面有极权主义式的压迫。傅满洲系列第一部发表之时,生于印度的乔治·奥威尔已随父回英国读书。奥威尔目睹了极权主义下的种种压迫,在年,出版寓言小说《动物庄园》,影射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以个人崇拜和大清洗维持独裁统治;年,写成《一九八四》,并在年出版。这部小说设定的故事时间是年,英国在极权统治下充斥着历史修正主义与政治宣传,个人的思想被严密控制,掌权者的终极目标就是掌握权力。该书是经典的政治讽喻,书中许多用语已广泛用于英语世界。奥威尔的关心,被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归纳成“为什么可利用的材料如此之多,而我们的知识如此之少”,与其归纳的柏拉图问题“为什么我们可获材料如此之少,所产生的知识如此之多”并称。
此外科幻小说《美丽新世界》《蝇王》、奇幻小说《爱丽丝梦游仙境》与《指环王》(又译《魔戒》)系列、《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哈利波特》系列等也都大受好评,在大众文化、思想政治等领域影响巨大,而仅就文学本身来说,小说《尤利西斯》和长诗《荒原》,更影响了英语文学之后的创作风格。《荒原》作者是美国人(之后加入英国籍),在美国文学处再介绍。《尤利西斯》作者是爱尔兰人乔伊斯,在小说中基于亲身经历,叙述年6月16日8时至17日2时发生在都柏林的事。小说分十八章,每章对应一小时,且分别对应荷马《奥德赛》中一章节。乔伊斯采用了多种叙述技巧,全方位地展现了人们在都柏林的生活状态,表现出都柏林的贫穷和枯燥。后乔伊斯创作小说《芬尼根的守灵夜》,情节和人物构造方式彻底背离传统,语言也含混暧昧,多一语双关。在该小说中,乔伊斯表露出历史是循环往复的观点。他在书中自创的“夸克”一词,也被物理界用以命名一种粒子。
2.美国文学
年,美国正式独立。后历经扩张与内战及民众的迁徙,美国乃拥有现在的疆域格局和人口布局。虽然美国移民来自世界,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欧洲移民的后代。而欧洲移民势力中,最强势的是英语民族。故此处暂且简单处理,仅介绍美国的英语文学。
在一战前,美国尚仅是区域大国,文化上积淀不深厚。最早有显著成就的作家是爱伦·坡。他的诗和小说很有名,在创作中涉及心理学领域,影响了法国象征主义,特别是他在《诗歌原理》中倡导的主张,可视作象征主义理论的先声。爱伦·坡在年发表短文《秘密写作的几句话》,年出版侦探小说《金甲虫》。后来威廉姆·福利德曼因小时候读过《金甲虫》而对密码学感兴趣,终于成长为美国最重要的密码学家,在二战中破解了日本的密码。但论诗歌本身成就,比爱伦·坡晚的惠特曼与迪金森可能更高。爱伦·坡创作生涯开启不久,马克·吐温出生。他的语言质朴而幽默,笔下人物用语真实,不惮使用方言、新词。此后美国文学创作语言颇受其影响。
到一战前后,美国作家已展开了很多文学尝试,最终使创作主题完全跳脱传统束缚。同时小说家和诗人等,观察社会更加广泛而细致。T.S.艾略特于年在欧洲发表的《荒原》多所引用古罗马诗句等古典文学,晦涩难懂,表现方法很前卫,反映了一战后西方充满敌视和偏见的环境,被视为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同一时期,弗朗西斯·菲茨杰拉德出版中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又译《大亨小传》),描述了当时美国社会的躁动不安、家庭伦理的瓦解,被视为对所谓美国梦的警告。但小说起初销量一直不佳。与菲茨杰拉德同时代的福克纳,作品起先在国内也常卖不出去,但在欧洲受到注意。其风格多变,经常不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多象征和隐喻。因对美国当代小说的重要贡献,他在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战前后,以欧洲为主,大批人才流入美国。美国文化因此迅速飞跃,文学的形式也愈发多元。塞林格发表于年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口语文体斥责社会的欺瞒,获得后来各个时代青年的共鸣。黑人学者拉尔夫·艾莉森发表于年的长篇小说《隐形人》涉及非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但其他人也可以从中读出人在现代社会中普遍的自我身份认同问题。年出版的约瑟夫·海勒《第22条军规》以调侃似的语调,讲美军中不合情理的规定及与严重的腐败、官僚主义。此后“第二十二条军规”在英语中指代进退两难的处境。年代,鲍勃·迪伦创作了很多反战歌曲。其中不少歌曲在之后的反战、民权运动中一再传唱。年,为表彰他给美国歌曲带来全新的诗意表达,瑞典皇家学院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当今,美国在不少方面已取代欧洲,成为世界文化潮流的引领者。
(六)俄罗斯文学
俄罗斯主体民族俄罗斯人,属于斯拉夫人中的东斯拉夫人;通用俄语,属于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东斯拉夫语支。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又称白罗斯人)、乌克兰人(旧又称小俄罗斯人)同文同种。
明成化年间,莫斯科大公国向金帐汗国抗税,金帐汗国讨伐未果,于是莫斯科大公国逐渐摆脱蒙古控制。嘉靖二十六年莫斯科大公国改号俄罗斯沙皇国,简称沙俄,大公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沙皇词源即凯撒。俄国革命后,沙俄被推翻,苏联建立,在此期间于莫斯科成立第三共产国际。年底苏联正式解体。
俄罗斯自命东斯拉夫人国家基辅罗斯(晚唐至南宋初)的嫡传,自许东斯拉夫人乃至全斯拉夫民族的领袖,有责任解放斯拉夫同胞。由于与拜占庭帝国的姻亲关系以及拜占庭灭亡后莫斯科教区成为东正教的宗教中心,故莫斯科大公国及沙俄自许罗马帝国的继承,号称第三罗马,在苏联时期之前及之后,自许东正教世界乃至全基督教世界的领袖,有义务捍卫西方文明。而在苏联时期,俄罗斯是国际共产运动的大本营,自命全人类的解放者。因此俄罗斯长期有这种救世主情结,这也影响了俄罗斯的文学。但西方却多视之为金帐汗国的继承人,是野蛮落后的蒙古一支。
1.苏联之前
古东斯拉夫语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被视为最伟大的俄罗斯古代文学作品,叙述基辅罗斯晚期的故事。在沙俄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治下,俄罗斯积极西化,俄语正字法改进,通俗文学作品出现很多,不少作品话题尖锐。在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城就堪舆法国匹敌。诗人普希金、寓言作家克雷洛夫、评论家别林斯基等均声名远扬。果戈里以喜剧《钦差大臣》极大改变了此后的俄国喜剧艺术,其小说《死魂灵》据普希金的提纲而写。《钦差大臣》和《死魂灵》都揭露、讽刺政治的黑暗与腐败,尤其是《死魂灵》是俄罗斯文学在独创性和民族性方面的里程碑。伊凡·屠格涅夫尤擅心理描写,代表作《父与子》反映了俄国两代人间的代沟。屠格涅夫的性格塑造、心理刻画,也影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陀思妥耶夫斯基受到很多文学家、哲学家影响,也影响了很多文学家、哲学家。他很多作品都呈现了俄罗斯的混乱与复杂。契诃夫则是短篇小说巨匠,给后来的戏剧也带来很大影响。在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作家是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名著《战争与和平》以和拿破仑的战争为背景,叙述三个贵族家庭在战争与和平中感悟人生真谛,多方面地反映出了当时的俄国社会;《安娜·卡列尼娜》开场白“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是托尔斯泰对婚姻和家庭的感悟,该书双线分别叙述安娜和列文的不同婚姻生活,行文直截了当,描写细致而准确,心理洞察深刻而严密,人物形象鲜明;《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小说,指出世间法律的不公不义,体现出他的法哲学思想。托尔斯泰受到很多次诺贝尔文学奖与和平奖提名,虽然没有获奖,但其文学和政治主张都深远影响世界,印度甘地即深受托尔斯泰非暴力思想的影响。
2.苏联以后
进入苏联时代后,特别是斯大林时期以后,俄罗斯受到严重的言论统治,思想管控比沙俄强得多,俄罗斯文学基本沦于空洞的赞歌。被誉为苏联文学创始人的高尔基,其代表作《海燕》《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除《我的大学》外,均作于苏联成立前,而《我的大学》发表于苏联成立后一年,列宁还在世时。肖洛霍夫自年起陆续发表《静静的顿河》,虽然立刻受到欢迎,但也有很多人攻击其阶级立场。肖洛霍夫和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不过《静静的顿河》至少还允许在苏联出版,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在年刚出版就被封禁,只能偷运出境次年在意大利出版。不光是帕斯捷尔纳克,萨拉莫夫、索尔仁琴科、格罗斯曼等优秀作家,因反对主流意识形态,作品也长期被苏联封禁。乌托邦与反乌托邦,是苏联文学一明一暗两条潮流。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创作严肃文学的人减少,但是通俗文学作品如侦探小说、恐怖小说很流行,在欧洲也有较大影响。当今俄罗斯的文学不仅远没有以往的繁荣,且由于俄罗斯对中国也远没有以往影响力,俄罗斯当代文学对中国没有太大影响。
(七)西班牙文学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地理大发现时期最早成为殖民帝国。因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现在墨西哥以南几乎都是说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的国家,其中巴西说葡萄牙语,而东南亚、非洲东西海岸,也有些说葡萄牙语的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掠夺来的货物,没有积极用于投资、扩大再生产,多用于奢侈消费。殖民经济也几乎被贵族垄断。因此西班牙、葡萄牙除了表面上的繁荣一时外,产业、制度、思想、文化均没有特别大的进步,也没有与其当时地位匹配的影响力。较之于西班牙,葡萄牙的影响力更弱。
《熙德之歌》是古代西班牙语文学中著名的英雄史诗,与同时代的法兰西《罗兰之歌》齐名。明万历年间,塞万提斯出版的小说《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当时西班牙流行着不少庸俗的骑士小说,塞万提斯以读了骑士小说后幻想自己是个骑士的堂吉诃德为主角,借其游历,描述当时西班牙的整个社会,不但嘲讽骑士文学,而且冲击骑士制度。塞万提斯小说《贝尔西雷斯和西希斯蒙达历险记》结构与主旨复杂,已经有了后世称作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
洛尔迦的诗,是现代西班牙语诗歌中最出色的。他的诗想象丰富,又融合了民谣,适合吟唱。成名作《吉普赛谣曲》采用罗姆人的艺术风格。他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反对法西斯势力,被佛朗哥的军队杀害。
在年代至年代,拉丁美洲涌现出一批优秀小说作家,如克塔萨尔、马尔克斯、富恩特斯、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他们的小说有相当多时间非线性叙述,视角多重,幻想和现实界限不明,有很多新词、双关语。这种风格最明显的,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百年孤独》借虚构城镇马孔多的兴衰反映拉丁美洲百年沧桑。马尔克斯因通过作品“永远为弱小贫穷者请命,反抗内部的压迫与外来的剥削”而获得年诺贝尔文学奖。
朱丹寧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dehekea.com/csjt/6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