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交织之际,你是否时常感到疲乏倦怠,头重脚轻,每天胃口差、吃得少,只想上演“葛优瘫”,快别拿“春困秋乏、天热吃不下饭”做借口了,这些都是体内“湿邪”惹的祸!
01
什
么
是
湿
立秋时节
中医所说的湿气常指“湿邪”,是一种致病因素。在正常情况下,湿气是“六气”之一,但如果湿气太过就成了病邪的一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湿邪”。
湿气为长夏的主气,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的特性,多犯于脾胃。长夏即农历六月,时值夏秋之交,阳热强盛,雨水又多,是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再加上天气炎热,人们会使用寒凉之物以解暑气,过于贪凉就会导致湿气滞留在体内,淤积不散,也因此,湿邪所导致的疾病,四季均可发生,但长夏居多。
古人云:“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气之所以被称为“万恶之邪”,就是因为它不分季节,不分体质,不分男女,不会自愈,随时趁虚而入,十人九湿,就是这个原因。
湿气如此无孔不入,那么我们该怎样判别自己到底是否有了“湿邪”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看看湿气重都有哪些典型表现吧!
02
典
型
表
现
型体特征
型体偏胖或消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见有的人身体虚胖或者黑瘦,这些都是严重的湿气表现形式,当体内湿气过重时,身体会出现浮肿的情况,整个人会显得“虚胖”,尤其是双腿,常会被水肿的问题所困扰,此外,腰腹部的赘肉也会增多。如果不引起重视,积极改善进行调整,就会给身体埋下隐患。
早上疲劳
如果每天起来都感觉疲劳,没精神,脑袋也昏昏的,小腿或肚子发酸、发沉,感觉身上不清爽,人也犯懒,不愿意动,困意迟迟难以消除,身体湿气是肯定的了。
口味重
人际交往中常常有些人会因为口气重而产生尴尬的局面,即使刷了牙,口气仍然难以消除,这些都是湿热带来的烦恼。口苦口干口臭、容易胃胀,腋臭,性情容易急躁。这是由于湿和热主要伤害的部位是脾胃,所以才会有饮食不佳、口臭、口干等症状。
看皮肤
湿气过重对我们的皮肤也不造成不利影响。湿气重的人容易皮肤出油,痤疮、色斑、毛孔粗大等一系列问题都会随之而来,看起来脸色发黄发暗,面部油腻。湿热体质之所以容易得这些,就是因为体内湿、热两种病邪太盛,机体出于本能向人发出信号,因此长痘或者化脓。出现这种情况,不“除湿”,用再多的化妆品也没用。
看排便
生活中排便情况也可以看出是否存在湿气过重的问题,湿热体质的人,小便颜色深,大便粘滞,粘在马桶上都冲不掉。由于湿和热主要伤害的部位是脾胃,脾的运化不好,必然会影响排泄功能,所以会有小便黄赤、大便燥结或者粘滞的症状,这些现象都是湿气重的最直观体现。
看舌苔
湿气过重的一大典型表现就是舌头出现异样。当舌头表面覆盖的那层淡白的舌苔,颜色加重变厚,变得黏腻不堪的时候,就说明身体湿气过重了。同样,如果有舌体胖大,舌头边缘出现齿痕的情况,也说明体内水湿严重。
流口水
脾虚湿盛的人,口水较多,尤其是睡觉的时候,总是能把枕巾弄湿。在似睡未睡的时候最为常见,只要醒来,马上就没了。
看到这里,是不是很多人都已经“中招”了呢?那么,我们该怎样祛除体内的“湿邪”呢?
03
祛
湿
方
法
湿气重的人通常都会有脾胃虚弱的困扰,出现食量减少,“想吃但吃不下”,大便次数增多或食用油腻食物后大便稀溏、不成形等现象。
这里的脾胃不和并不是指胃肠功能出现了问题,更多的是湿气困脾,导致脾失去了运化的功能,进而加重了体内湿气的产生,逐渐形成恶性循环,表现为长期的体虚乏力、气短自汗、倦怠嗜睡、头昏乏力等症状。
正所谓“脾喜燥而恶润,胃喜润而恶燥”,想要正确祛除体内湿气,首先要健脾。
以“动”养脾:正所谓“久坐伤脾”,想要健脾主要在一个“动”字。最明显的就是适当加强运动,调动起体内的气机。
适时养脾:对于“适时”的认识,在中医养生里是很重视的。其基本理论来源于“子午流注”。脾经的当令在“巳时”,也就是上午9点到11点这个时间段,正是脾经最旺盛的时刻,在这时调理养脾,收效最佳。
比如很多人会在清晨进行晨练,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改在巳时来做,这样对健脾养脾是最有利的。脾主肌肉四肢,巳时脾经最旺,这时候锻炼,就更容易激发脾的运化功能,脾的运化更强了,脾旺则湿去,体内的水湿也就自然被“蒸化”了。
除了适当的运动健脾,我们还可以从饮食角度入手,逐渐改善体内湿邪问题。下面几个饮食“祛湿”的小妙招,赶快学起来!
1.冬瓜薏米粥
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大暑过后,潮湿炎热的天气必将随之而来,防暑祛湿刻不容缓。到底该如何安然度过暑伏天呢?大暑养生保健关键要祛湿,最好多吃冬瓜、薏米、茯苓、山药等食物。
正确的饮食可以帮助人体抵御暑湿的侵袭,比如:可用冬瓜、薏米、茯苓、山药等食物熬粥,也可煮汤。
2.巧用藿香叶、薄荷叶
如果已感到头晕,也可用新鲜的藿香叶、薄荷叶等煮汤或熬粥。
新鲜的藿香叶的主要功效是芳香化浊、祛暑解表;而薄荷的主要功效是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舒肝泻热。
夏季以湿热为主,服用藿香鲜叶保健是可行的,但要注意不能过度,更不能把这作为治疗疾病的方法。而且,藿香和薄荷均不宜久煎,煮长了其芳香之气会消失,也起不到原有效果。
3.益气养阴的食物不可少
大暑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此时,人们常常是无病三分虚.因此,除了及时补水,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如山药、大枣、海参、鸡蛋、牛奶、蜂蜜、莲藕、木耳、豆浆、百合粥、菊花粥等。
4.多吃苦味食物
苦味食物不仅清热,还能解热祛暑、消除疲劳。所以,大暑时节,适当吃点苦瓜、苦菜、苦荞麦等苦味食物,可健脾开胃、增进食欲,不仅让湿热之邪对你敬而远之,还可预防中暑,可谓一举两得。
此外,苦味食物还可使人产生醒脑、轻松的感觉,有利于人们在炎热的夏天恢复精力和体力,减轻或消除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适。
5.增加清热解暑、健脾利湿食物的摄入
绿豆汤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虚寒及体质虚弱者不可多食(盲目喝绿豆汤,会导致腹泻或消化系统免疫力降低),均可放心食用。
此外,像荷叶、西瓜、莲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是脾虚患者的夏日食疗佳品。
6.蛋白质供给需充足
大暑气温较高,人体新陈代谢增快,能量消耗大,因此蛋白质的供应必须酌量增加。植物蛋白可以从豆制品中获得,动物蛋白除了奶制品外,还应适当吃点肉,如鸡肉、鸭肉、瘦猪肉、鸽肉等平性或凉性的肉制品。
其中,鸭肉富含蛋白质,可及时补充夏日高温带来的过度消耗,且鸭属水禽,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健脾补虚、利湿的作用,特别适合苦夏、上火、体内有热者食用。
在食用鸭肉时最好炖食,也可加入莲藕、冬瓜等蔬菜煲汤,这样既可荤素搭配起到营养互补的效果,又能健脾、益气、养阴。
怎么样,学习了这么多有关“祛湿”的小知识,有没有感觉收获颇丰呢?赶快行动起来,给我们的身体“除除湿”吧
■参考资料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dehekea.com/csls/4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