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于9月3日至4日举行。中非领导人齐聚北京,围绕“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主题,规划新时期中非合作“路线图”。
非洲有句谚语:“河有源泉水才深。”中非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和非洲老一辈政治家共同开启了中非关系新纪元。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发展给非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非洲发展也为中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中非虽然远隔重洋,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联结我们的不仅是深厚的传统友谊、密切的利益纽带,还有我们各自的梦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摄影师蒋欣辰,王少波的脚步,了解很大的非洲,了解我们那多年来与我们携手同行的“兄弟”。
布基纳法索。几个妇女在早晨赶往非洲传统的集贸市场,这种生活方式一直延续至今。王少波摄
摄影:蒋欣辰王少波
文字:王少波
关于非洲,早年读书时我只知道海明威笔下的乞力马扎罗山,而不经意间与“非洲”接触则还是在二十多年前,我在欧洲留学时的第一个室友:来自津巴布韦的黑人同学——小黑,由于早已忘记他的名字,只记得当时同学们对他的简称(这里并不具有歧视含义)。
记忆中小黑年龄不大,不爱吭声,但英语说得很好,这我很惊讶。后来才知道,他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受过很好的英语教育,但不是所有津巴布韦人都能有这样的机会。我问他非洲是什么样子的,他告诉我说:“非洲很大,国家很多”。
津巴布韦是南部非洲的一个国家,有一个大津巴布韦遗址,在那里发现过来自中国的瓷片,还有一个用英国女王名字命名的维多利亚瀑布……。
可惜那时没有网络,也不用手机,我只好半信半疑地听听,脑海中想象不出什么。
当真的见到维多利亚瀑布时,才明白非洲的美。
赞比亚,维多利亚瀑布。19世纪前,该瀑布被赞比亚人称作“莫西奥图尼亚”,意为“声响如同雷鸣的雨雾”,后以当时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名字命名,是赞比亚和津巴布韦两国的共同财宝。蒋欣辰摄
受非洲同学影响,暑期旅行时,我才注意到原来欧洲有那么多和非洲有关的东西:街头演奏非洲鼓的艺人、跳蚤市场上的非洲面具、博物馆中大量的非洲艺术的专展。反而在中国时,除了小时候听说我们与非洲是兄弟关系,偶尔在电视里看到公园里的动物迁徙之外,似乎对非洲和那里的文化了解很少。
没想到若干年后,因为工作的关系和自己的兴趣,我真的与非洲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多次往返于非洲各国,总算对非洲的文化有了一些真真切切地体会。非洲同学说得对,非洲很大,国家很多,部族和语言众多,历史和现代交织,再加上历史上文字记录的缺乏,想要彻底弄清每一块非洲土地上发生的故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赞比亚。切瓦族,亦称恩森加人。母系制的切瓦人信奉祖先,年年都有祭祖面具舞大会;也信奉巫术,相信巫师可以驱邪祛病。蒋欣辰摄
赞比亚。早在17世纪,古勒-沃姆库鲁仪式上的面具舞就已经存在了。他们的传统服饰被认为是神圣的,因此常被隐藏于神秘之地,也常在每次的仪式结束后焚烧掉。蒋欣辰摄
笼统地说,非洲可以分为北非、东非、中非、西非和南非五大区域。
北非的自然和人文特征与西亚地区相似度比较高。为了研究方便,人们有时把它和西亚放在一起研究,统称为阿拉伯世界。这里主要使用的语言为阿拉伯语,宗教为伊斯兰教。bazaar(集市)、香料、面纱、水烟等等这些显著的阿拉伯特征随时都在提醒你:这里与撒哈拉南部的黑非洲显著不同(一直以来,似乎撒哈拉南部的黑非洲才是我们心目中的原始非洲,虽然这有些是错觉)。
埃及,卢克索。西岸有很多阿拉伯小村庄,每家每户的墙上都画着自家如何去麦加朝觐的过程,是坐飞机,还是坐轮船,或是骑马,一目了然。蒋欣辰摄
埃及,西奈半岛,贝都因村落。贝都因人属于阿拉伯民族的一个分支,妇女黑纱遮面,黑袍裏身,颇有几分神秘。蒋欣辰摄
北非的主要人种是白人,大部分是阿拉伯人,还有一些北非土著柏柏尔人。传统服装为白长衫,粗毛呢斗篷,黑色灯笼裤,戴白布或方格布的头巾或缠头,大部分地区的妇女外出戴面纱。由于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这里的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妇女们喜欢戴戒指、项链或鼻环等首饰,有的还在前额、脖颈、双唇、双颊、胸部、脚掌等部位黥染蓝色花纹。
靠北的摩洛哥和突尼斯的旅游业都很发达。摩洛哥浓郁的穆斯林风情,早已在早期的艺术家德拉克洛瓦的画笔下蜚声海内外,置身其中绝对让你感觉像天方夜谭。卡萨布兰卡,这个拥有同名电影的城市则早已被世人所熟知,去过卡萨布兰卡的人,无不去利兹咖啡屋喝杯咖啡,看看咖啡屋永远只放的那一部黑白电影《卡萨布兰卡》。
四大皇城之一的马拉喀什则是摩洛哥西南的重要旅游胜地,素有“南方珍珠”之称。历史上这里是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队贸易路线起点,交通位置重要。如今,这片巨大的绿洲之上,非洲最大、最繁忙的传统市场和库图比亚清真寺等各种古迹、古陵,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争相前往。
摩洛哥,梅克内斯。乘马车绕着王城的宫墙逛上一圈就能体会到这座王城的宏伟。蒋欣辰摄
摩洛哥,菲斯,纯手工皮革工场。据说这些藏匿于高低错落民宅内的作坊所产的皮革原料,供欧洲许多奢侈品牌所用。蒋欣辰摄
借助发达的旅游业,埃及的金字塔和尼罗河自不必说。而围绕着撒哈拉,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埃及境内的大量史前岩画,不仅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记录。
我国在北非也有诸多援建和合作项目。年10月30日上午,伴着挖掘机的轰鸣声,阳光终于射进隧道。由中国铁建中土集团承建的北非地区最长隧道——阿尔及利亚沿海铁路干线项目甘塔斯隧道正式贯通。这个项目对于中阿两国来说意义都很重大。
南苏丹。由于干旱,当地人四处寻找水源,建设工地也时常成为他们光顾的的对象。图为一家来到中国石油钻井现场取水的当地人。王少波摄
埃及南面的邻居苏丹,多年来和中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苏丹在历史上与埃及文化一道,以其辉煌的努比亚、库施和麦罗埃等文明繁荣和丰富了尼罗河文明。
虽然苏丹最终分裂为南北苏丹,但与我们的合作仍在进行。而利比亚近年来政局动荡、经济形势濒临崩溃,人民生活艰难,同样希望中国企业早日参与重建,在基础建设、电力、水利、通讯等多领域展开合作。
贝宁共和国,科图努。一名小孩站在路边撒尿。房屋的铁板被过量的雨水所锈蚀,为非洲沿河地区特有的景象之一。王少波摄
相比较,西非则是我最为熟悉的地方。西非包括尼日利亚、贝宁、加纳、尼日尔、布基纳法索等十多个国家。尼日利亚是非洲第一人口大国,也是非洲能源资源产出和出口大国,社会发达程度比较高。
同时,它的三大文明诺克文明、伊费文化和贝宁文化也对世界艺术和文明贡献颇多。
尼日尔,萨赫勒地区。一名附近村中的妇女,在还未消退的雨水中洗衣服,大片沙漠与缺水已成为此地区典型的环境特征。王少波摄
尼日尔,尼亚美。尼亚美是一座城市和乡村交织在一起的城市,发展水平落后,在市中很容易看到大量的乡村场景。图为一位母亲在教育调皮的孩子。王少波摄
年起,我曾在尼日尔工作生活过较长一段时间。在尼日尔等国,你会发现它和许多非洲贫困国家一样,贫富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一般富人年收入几十万美元的也不少,他们有自己盖的房子,这些和欧美小别墅相近的楼房,大约-平米,院子里配游泳池,种植着各种树木和花卉。
而很多穷人的生活消费则每天不足一美元。这里流行着一句话:“有钱人一天吃三顿饭,没钱人三天吃一顿饭”。很多人都还处在严重的营养不良中,很难想象他们与那些穿着华丽的贵妇和他们皮鞋铮亮的孩子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
尼日尔。保留有传统仪式的传统宗教依然作为一种政治势力出现在非洲的政坛,图为津德尔中国建设的炼油厂奠基仪式上,苏丹大酋长接受拜见。王少波摄
尼日尔。身穿民族服饰的贵妇和身穿西装的公子哥,正在迎接总统的到来。王少波摄
尼日尔,尼亚美。非洲尽管落后,但并没有与世界隔绝,外部的文化对非洲尤其是对青少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王少波摄
不过,我在尼日尔印象最深的,还是在一些国事场合看到部落文化在当今非洲的地位及非洲贵族和平民的差距。作为部落酋长的最高权威,苏丹王依然是西部非洲部落王权的象征,依然在当今国家的政治中具有象征意义,接受部落族群的跪拜,在拥有王权象征的伞下行走。
近些年,西非国家的政局安定吸引了许多中国人前往工作和经商。西非最大的资源是铀矿、黄金、石油,不过不少西非国家被联合国认定为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薄弱的基础设施和开发能力,以及沉重的债务负担,使得大多资源仍停留在待开发状态。
贝宁共和国。因贩卖奴隶而出名的港口维代,女子着西非传统服饰,面相与古代贝宁王国雕像极为相似,显现了历史渊源的一脉相承。王少波摄
多哥共和国。不管在市区还是在郊外,在车辆停留或路过之地,总能看到大批的儿童靠兜售当地的水果等过路用品或食品赚取点家用。王少波摄
中部非洲主要包括喀麦隆、安哥拉、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布)、刚果(金)、赤道几内亚、加蓬等国家。其中,乍得同样是联合国认定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落后,以农牧业为主。年我也曾被调往这里工作。乍得因为境内的乍得湖而得名,古老的萨奥文明是乍得乃至非洲文化的重要起源之一。
不过,乍得最为人们所知晓的却是国家博物馆陈列那颗头盖骨,不少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认定它是人类最早的头盖骨,迄今有七百万年之久。非洲中部的心脏地带非刚果盆地一带莫属,作为非洲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这里早已成为非洲“黑暗的心脏”(康拉德语),成为叙述非洲形象的代表地区之一。
乍得,首都恩贾梅纳。军事冲突频率高,是阻碍非洲发展的因素之一。图中这座军事建筑上的弹孔,仿佛在诉说着过去不久的冲突历史。王少波摄
乍得,国家炼油厂。随着中非合作的广泛和深入,中国在非洲有着大量的援建项目,图为中国援建的炼油厂。王少波摄
东部非洲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的发源地。整个东非人口构成复杂,宗教信仰也比较多,社会发展程度相对比较低。在东非之角的埃塞俄比亚是中国人最为亲切的国家之一。埃塞俄比亚是个有着0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埃塞人都号称自己是所罗门国王和辛巴女王的后代。
非洲联盟(非盟)的总部也位于埃塞俄比亚国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尽管埃塞俄比亚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工业基础薄弱。但东非大裂谷、拉里贝拉整石教堂和黄金温泉等悠久的文化历史资源,让埃塞俄比亚仍然成为世界热门的游览之地。而当今的埃塞美女则被称为“黑珍珠”,她们在世界时尚界风头正足。
埃塞俄比亚,安科巴尔。这里信奉基督教,每年都有来自方圆百公里的山民齐聚在相对集中的七座教堂周围,并在古老的圣乔治教堂举行乡村盛大宗教仪式。蒋欣辰摄
埃塞俄比亚,金卡镇。莫西人,也叫唇盘族,部落中的妇女在下嘴唇上镶着一个用泥土烧制或木块做成的陶盘,它展示着莫西族妇女的审美观。蒋欣辰摄
挨着埃塞俄比亚的索马里,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莫过于那里的海盗和“沙漠之花”华莉丝·迪里(WarisDirie)。
被誉为“非洲女权斗士”的华莉丝·迪里有着不幸的童年,幼年就按索马里习俗被迫接受了女性割礼,12岁时又被迫嫁给60多岁的老人,随后她穿越沙漠历经苦难逃离了索马里,在欧洲一步一步成为蜚声世界的名模、“邦女郎”,还当选福布斯30位全球女性典范之一。
后来,她全身心投入到反抗女性割礼运动,成立慈善机构,呼唤世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dehekea.com/csls/5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