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纳米比亚有一处被葡萄牙人称为“危地入口”、土著布须曼人称为“上帝发怒时制造的地方”、令无数航海者谈之色变的海域——骷髅海岸。
骷髅海岸无风三尺浪。海边的沉船残骸。
这片海域有大西洋的本格拉寒流和安哥拉暖流汇聚,水流状况复杂,海面常年狂风浓雾,波涛汹涌,加之海底暗礁密布,成为航海事故高发地带。
更可怕的是,从海岸线纵深内陆km是荒无人烟的纳米布大沙漠,即便能侥幸登岸,生存几率也很小。
海滩上的动物遗骸。
巨大的鲸鱼头骨。
这应该是鲸鱼的肋骨吧,后面还有脊椎骨。
这一带的海滩上,船只、人和动物的遗骸随处可见,因而落得“骷髅海岸”之恶名,同时也被誉为“勇气之地”。
据说多年前大明朝的三宝船队至此再无法前行,留下天朝瓷器,也留下了华夏人种,从而有了一个自称华夏人的布须曼人部落。在另篇中专聊布须曼人及其传说。
这两个巨大的像木耳状的东西是一死亡的千叶兰根茎。
纳米比亚的国花千叶兰,生于沙漠中,寿命可达两千年。
在骷髅海岸附近有一处景点:十字角。
勇气之地,用在此地最为合适。
浮光掠影地在骷髅海岸边走走看看,无法真正体验到这片海域的狂野与凶险。但在十字角上,我确确实实地感受到勇气之地绝非虚名。
勇气之一,当年登陆需要勇气。
年,葡萄牙航海家迪戈卡奥率船队在此登陆,并按惯例竖起一枚十字架,这里也就有了“十字角”的地名。
十字角上的两枚十字架,右边的是葡萄牙原版复刻的。
这个十字架成为非洲开拓的标志,也是非洲被殖民统治的开端。
几百年的风雨侵蚀,木质十字架毁损。
年,为纪念迪戈卡奥登陆纳米比亚周年,木质残骸被运回葡萄牙,复刻了一枚石质十字架安放在此。
放眼望去,全是海豹。
同年,德国政府也竖立了一枚十字架。
面向说明石碑,左边是德国的,右边是葡萄牙复刻的。
有人说,这两枚十字架一是祭天(感谢上帝),一是纪人(纪念登陆),纯属扯淡。十字架前石碑上有说明。
勇气之二,在此逗留拍照需要勇气。
十字角附近长约一两公里的海岸线,是全球最密集的海豹聚集地。一般有10多万只,繁殖期可达20多万只。
据说纳米比亚的人口万,海豹数量却超过万。
因为这片海域有冷暖洋流交汇,带来大量浮游生物,海水温度适宜,鱼类资源极其丰富,又没有海豹的大型天敌,这些懒家伙整天就是吃喝玩乐晒太阳,活得轻松自在。
为平衡生态链,纳米比亚政府每年都要捕杀部分海豹,制作成化妆品和工艺品。
导游告诉我,曾陪国内动物专家来此考察,说这里的海豹实际是海狮。两者最明显的区别是:海豹没有明显的耳廓,海狮则有。
海狮的脖子上有一圈鬃毛,和陆地的狮子类似。
回来后也查了一些资料,还有几点区别。
海豹主要生活在南极北极冰原上,多独立生存,以后肢划水游泳,不会站立;海狮生活在寒温带,群居,后肢有一定的支撑行走功能。
其实,海豹、海狮、海狗都属于哺乳动物,鳍足目,可归一类,名称有异而已。
所谓的海狗油、海狗鞭其实都是海豹产品。
既然当地人都称海豹,还是入乡随俗吧。
海狮的标准像,有耳朵,有鬃毛,身体可直立。
走进海豹滩,放眼望去,到处都是肥嘟嘟圆滚滚黑乎乎懒洋洋脏兮兮臭烘烘的家伙。
沙滩和岩石上肉体杂陈,海面上则有一群群海豹或捕食游弋,或冲浪嬉戏。
呆萌的睡姿,如同处于熔融状态。
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代表作品。看看像不像?
沙滩上的海豹摆着各种造型晒太阳,面对游人惊讶的眼光和长枪短炮,一副云卷云舒潮起潮落关老子屁事的慵懒相。
看它们凹造型的姿态也真是有趣,身体似乎是可流动的半固体状,能在凹凸不平的石头上顺势而为。不禁想起著名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作品。
玩深沉的思想者。
据说海豹的祖先是鼬类动物,这个真可以有。
正是这群家伙的存在让这片海滩“臭名远扬”。
恶臭!从未感到过的恶臭!!无法形容的恶臭!!!
直冲脑仁,令人窒息。
可怕的是,那恶臭附着在衣服上、头发上,甚至进入灵魂里——直到现在看照片,那种感觉仍然在身边萦绕,挥之不去。
下车前导游建议戴上口罩,窃不以为然:当年挖过粪坑挑过粪担,怕啥。
现实教育了我:没有最臭,只有更臭!
唉,自诩曾经沧海难为水,没料想,除却十字角皆浮云啊!
十字角,勇气之地!我晕……
感谢观赏。
本号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dehekea.com/csls/5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