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1.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提到“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材料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特点是(
)A.汉族是华夏族形成的主体B.发达的交通是华夏族形成的必要条件C.是一部各民族文化的消亡史D.华夏族是众多民族在交融中形成的2.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其主要表现是(
)A.青铜工艺水平高超B.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C.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D.民族关系和谐发展3.元朝规定: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这体现行省制度(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地方官员没有了权力C.对后世影响力非常大D.不利于管辖辽阔疆域4.“因与回部相通,……伊犁当勘定之初,为新疆总汇。”材料描述的史实发生在(
)A.秦始皇统治时期B.汉武帝统治时期C.唐太宗统治时期D.乾隆帝统治时期5.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A.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B.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开创与巩固C.隋唐时期--民族政权并立D.明清时期--民族交融与对外开放6.下列民主革命阶段的历史事件,与国共两党合作有关的是(
)①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②井冈山会师③挺进大别山④抗日战争胜利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7.他毅然辞官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他”是(
)A.荣氏兄弟B.卢作孚C.张謇D.侯德榜8.下面是建国初期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表(单位:万吨),其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的原因是( )种类年年年粮食棉花69...4A.进行了土地改革B.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C.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9.年,我国在生产资料销售收入总额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政府定价的比重分别占到%和97%;年,这些比重分别为5.9%和2.7%。有人认为这一变化与年改革的新举措有关,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年(
)A.制定改革开放基本国策B.在沿海设立经济特区C.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肯定私营经济合法地位10.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提出的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总方略是(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B.科学发展观C.“四个全面”战略布局D.新发展理念11.年,海峡两举关系协会和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它的核心内容是(
)A.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开展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D.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12.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国际政治舞台上开始有了“中国的声音”,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这里“中国的声音”主要指(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求同存异方针③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④中美关系正常化A.②③④B.③④C.①②③D.①②1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伟大成就。下列选项最有可能出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
)A.抗美援朝的胜利B.“两弹一星”的成功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中D.神舟五号升入太空14.以下文明成果中,与其他三个不属于同一大洲的是(
)A.金字塔B.阿拉伯数字C.种姓制度D.《汉谟拉比法典》15.马克思说:“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利克里时代,外部极盛时期是亚历山大时代。”希腊“外盛时期”对世界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A.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B.推动了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发展C.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16.下列关于西欧庄园的描述,正确的是(
)A.庄园为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典型组织形式B.庄园的耕地分为“自营地”和“共用地”C.庄园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D.庄园领主可以随意没收自由农民的土地17.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主要体现在这次改革(
)A.严重削弱了最高统治者天皇的权力B.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C.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D.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18.一位18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写道:“英国的贸易是一个建立在非洲基础之上,由美洲商业加海军力量组成的宏伟的上层建筑。”在17-18世纪的英国贸易体系中,非洲的地位是(
)A.生产棉花、蔗糖等原材料B.生产火器、机械制品等商品C.为美洲种植园提供劳动力D.发展海军力量,进行海外扩张19.下列有关《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的评述,正确的是(
)A.都沉重打击了本国的封建制度B.分别是英、美、德三国的历史文献C.都使本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D.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0.下列各种现象中,在19世纪60年代的欧洲能够看到的是(
)A.电话用于商务往来B.火车在铁路上行驶C.汽车在公路上奔驰D.高压电线跨越山川21.俄国“通过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苏俄“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之路”,与上述结论相符的史实是(
)A.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勃列日涅夫改革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赫鲁晓夫改革C.进行戈尔巴乔夫改革、形成苏联模式D.年农奴制改革、实施新经济政策22.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中记载:最惊人的变化首推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要从业人员的职业--商店和办公室中的职业。……在德国,女性店员由年的约3.2万人(大约是总数的20%)增加到年的17.4万人(大约是总数的40%)。出现材料所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B.民主政治的逐步扩大C.女性解放运动的推动D.女性自主意识的增强23.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给当时美国总统写的信中说道:“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信中的“明智试验”指的是(
)A.新经济政策B.罗斯福新政C.杜鲁门主义D.马歇尔计划24.“这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的转折点,不仅终结了德国南方集团军群自年以来保持的攻勢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这次战役”是指(
)A.莫斯科保卫战B.偷袭珍珠港C.斯大林格勒战役D.诺曼底登陆25.下列属于二战后去殖民地化进程中赢得独立的非洲国家是(
)①印度②巴拿马③纳米比亚④埃及A.①②B.①③④C.②④D.③④二、非选择题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西晋禅代,……然而不久政局动荡,内乱频仍,胡变蜂起,晋室被迫南波,此后即倚江南为立国根本。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贮水、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终使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盛。--《魏晋南北朝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图一反映了怎样的政治局面?为该政治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是哪一战役?图二中西晋的建立者是谁?指出西晋北部地区出现的历史现象。这一现象对隋唐的发展有何作用?(2)材料一的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3)依据材料二,归纳“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盛”的原因。(4)以上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哪些历史特征?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对抗和失败交错的过程。……庚子与辛丑之交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资产阶级上层改良运动主要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倡导,(却)以下跪的方式祈求改良,最终由于触碰了封建统治阶层核心利益和统治体制而夭折。以孙中山为首的下层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派,夺取了国家政权,却以袁世凯称帝断送了建立共和国的伟大主张。--摘编自《浅论近代中国道路选择的曲折性》材料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历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道光后期”发生的“民族战争”指哪场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有何影响?材料认为“庚子与辛丑之交是一个转折点”的依据是什么?(2)材料二涉及了哪两场重大变革?据材料二,指出这两场变革失败的原因。(3)材料三中的“28年”属于中国革命哪一历史时期?写出这一历史时期开始与结束的标志。期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了怎样的中国革命道路?(4)综上所述归纳中国革命成功的主要因素。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拥有占世界50%的工业生产力,……追溯到……年,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家。--《麦克尼尔全球史》材料二工业生产占资本主义世界比(%)国家年年美国48..3西德(联邦德国)6.39.0日本1.69.7--摘编自联合国《统计年鉴》材料三后发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借助于信息技术,快速实现追赶……这让全世界的科技创新显得滞后,给美国及所有创新引领国家带来了压力。--《时运变迁》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地位。年美国取代哪个国家“成为最大工业国家”?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分析,美国经济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据材料二,美国和日本在工业生产比重上分别发生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年西德等西欧六国为加强经济合作成立了哪一组织?(3)据材料三,概括“后发国家”“实现追赶”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推动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主要依靠哪一基础设施的建设?(4)综上所述,推断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趋势。答案DBADBCCACCBDDADCDCDBDABCD26.(1)三国鼎立;赤壁之战;司马炎;少数民族内迁;这一现象对隋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由分裂到统一。(3)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4)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27.(1)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依据: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强迫清政府签定《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变革: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3)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28.(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英国;措施:重视基础教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战后国内政局稳定,市场广阔。(2)美国工业生产比重降低,日本工业生产比重提高;原因: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实行民主化改革,重视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开拓国外市场,美国的扶持;欧共体。(3)借助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利用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互联网。(4)世界经济格局呈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dehekea.com/csls/8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