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远读重洋」的第29篇推送
我有一个朋友,女,26岁,住在北京四环以外。
某天深夜,她给我打电话说,她刚和男朋友吵了个大架。
原因是,她男朋友永远看不出来她生气了。
比如,他们下午约了一起看场电影。朋友洗了澡、化了妆、精心打扮了2小时后去见男朋友,发现男友仍然穿着大裤衩,胡子拉碴的坐在床上兴致勃勃地打游戏。
朋友顿时心里火冒三丈,口是心非说,算了,不去了。
谁知男朋友看了女友一眼,并没发现她有任何的情绪变化,还非常高兴地说,那我正好多玩几把,把早上输的都赢回来。
朋友吐槽:他是有多不了解我,难道我脸上大写着“我生气了”四个字他都看不出来吗!
其实,男朋友看不出来你生气了,并不是他的错。
要怪,只能怪达尔文。
达尔文曾说,情绪是与生俱来的,并且能够通过面部表情表现出来,全人类共通。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别人的面部表情洞察出其内心的喜怒哀乐。这导致了很多女友误认为男朋友一定可以从她脸上观察出自己生气或者伤心。如果看不出来,就是男朋友不够了解她。
然而,美国东北大学心理学教授,丽莎.费尔德曼.巴莱特(LisaFeldmanBarrett)却在她的新书中《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大脑的秘密(HowEmotionsAreMade:theSecretLifeoftheBrain)》公开挑战了现代生物学之父达尔文的观点。丽莎认为,人们长期以来对面部表情、高情商和情绪的认知理解都是错误的。情绪是被大脑构造出来的概念,并非天生。
丽莎说:“情绪是自然类的观点已经失去了其科学价值,现在倒成了人们理解情绪本质和机制的主要障碍。”男朋友从面部表情猜不透女友是否生气,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由于丽莎对人类情绪领域创新性的研究,丽莎在年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即美国最高水平医学与行为学研究机构,授予主任先锋奖(DirectorsPioneerAward),并且在5年内获得了万美元的研究基金(约万人民币)。
很多人认为,我们在感受到某种情绪时,每次都会出现同一种相对应的表情。当你伤心时你会“流泪”,生气时会“皱眉”,高兴时会“大笑”。
然而,丽莎在研究中发现,人们表达同一种情绪的方式有很多种,人的情感和意图很难从表情上辨别。你无法“扫一眼”对方的表情,就能看出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在非洲西南部,丽莎曾将36张含有6种基本情感状态(快乐、吃惊、恐惧、厌恶、愤怒、悲伤)的照片让纳米比亚的辛巴族(Himba)进行辨认。按照传统意义上对于情绪的认知:全世界面部表情传达的意义相同。辛巴人应该可以快速的辨认出各个表情的含义并且将36张照片按6种情绪分为6组。但是,辛巴人一共将照片分为了3组。“眼睛睁大”的表情为一组,并且标注含义为“眺望”;“嘴角上扬”的表情分为一组,并且标注含义为“笑”而不是“高兴”;剩余的表情都归为最后一组。
这个实验结果不仅体现了辛巴人并不知道这些表情的含义,而且还证明了面部表情具有普遍性的概念是错误的。不同文化的人对同一面部表情有着不同的理解,每个人表达同一种情绪的方式也有差异。
所以,女朋友生气时不一定会“皱眉”,她可能会“哭”,可能会“微笑”,也可能“没有表情”,那么男友猜不出你是否生气的可能性会非常之大。
但是,终极问题来了,人为什么会有情绪,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书中,丽莎写道,其实情绪的概念和货币的概念是一样的。
“钱”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概念,那些纸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但是,人类强加在上面的含义让“钱”有了其他功能。
情绪也是如此。
情绪是大脑对人类身体内部感知变化进行的定义,是被大脑构建出来的产物。人们会用不同情绪的词语来解释身体内部出现强烈变化的原因。
很多人在跟男朋友约会时,会出现心跳加速、全身发热、脸红等生理反应。这个时候,大脑会迫切地问自己,为什么我的身体会发生这些变化呢?为了解释这些身体变化的原因,大脑会用过去的经验和记忆对他们进行定义和归类。在“约会”的场景下,大脑会将“心跳加速、全身发热”等一系列身体内部的感知变化定义为“喜欢”。然而,如果你之前没有任何的情感经验或知识,“心跳加速、全身发热”等一系列身体内部反应对你来说就是一个字“懵”。
所以,简单来说,像“快乐”、“悲伤”、“害怕”等情绪类词汇只是用来描述发生在身体内部变化的整个过程的名字,是通过后天习得的。人一出生并不知道“流泪”代表“伤心”,“微笑”代表“高兴”。
甚至,更极端地讲,如果你一个人与世隔绝,孤独地生活在孤岛上,你完全就不会有“情绪”这个概念。你会有身体上感知的变化:看到“蛇”之后会出冷汗、血压升高、心律变快,但你并不知道这个感觉叫做“恐惧”。
在丽莎的研究中,她也证实了与文明社会脱轨的人,并不具有达尔文所讲的人类基本情感之一,“悲伤”这个概念。生活在南太平洋岛屿的塔希提人(Tahitians),与外界接触甚少,在他们的社会中就没有“悲伤”这个词语。如果他们失去了亲人,他们会告诉你他感觉到身体不舒服、疲劳、甚至饥饿,但他不会说他感到“悲伤”。
那么,既然情绪是被大脑构造出来的概念,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更新颖、更有效地方式来控制情绪、提高情商,让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游刃有余,爱情事业双丰收呢?
丽莎说,提高情商的关键点在于学习新的语言或者新的情绪词汇。
虽然传统观点普遍认为高情商指的是一个人能够准确猜测出他人的情绪,但是,在书中,丽莎指出,在不同状况下,能够精细识别出自己和对方情绪并且做出正确行动才是高情商的表现。能分辨的情绪状态越多,掌控和管理的自己情绪能力就越强。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你被老板骂的时候,你的感觉可以用“不开心”一语概括吗?如果你只会用“开心”和“伤心”两种词语来概括和描述自己所感受到的情感,那你的情商肯定不高。情商高的人不仅能够精细地分辨出“伤心”所包含的“忧郁”、“绝望”、“委屈”等多种情感状态的差异,而且更能体会每一种情感的独特性。
高情商的人从不会用“宝宝有小情绪了”等笼统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状态。因为只有当你清楚地认识自己此刻是“悲痛”还是“沮丧”,你才可能更好地找到缓解现在心情的方法。
所以,丽莎说,学习新的语言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识别在母语中所忽视的一些微妙情感体验,而且还能拓宽我们对不同情绪的理解,打破母语的限制,有的放矢地去应对每一种具体的情感。
在中文里,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表达:龙小云每次看到冷锋,她的心就会扑通扑通像小鹿乱撞。
换做英文表达:龙小云每次看到冷锋,她的胃里好像有成千上万只蝴蝶翩翩起舞(Thefeelingofbutterfliesinyourstomach)。
然而,菲律宾的塔加拉族就有一个专门的词汇用来描述这种感:Kilig。
龙小云下次再看到冷锋,她就理解这种“心扑通扑通像小鹿乱撞”的感觉叫做Kilig。
或者,学习运用emoji(绘文字)也是提高辨识情绪能力的一种方式。
有时,你是否能感到“无奈、自嘲、哭笑不得”的复杂情绪?你无法用准确的中文语言来表达。
假如你知道emoji的这个表情,你就能精细的传递出自己所经历的感受。
所以,只有识别了更多的情绪状态,我们才能在每一种情绪出现的时候做出正确的行为,不被情绪所控制,成为高情商人士。
其实,情商低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方法教给你,你仍然无动于衷。
很久之前,丽莎曾发誓她只想当一个藏在实验室的科学家,不问世事,不出版任何科普类书籍。
但是,年的一次采访改变了她的初衷。
采访中,纽约时报记者问她:“你觉得现在谁还会关心情绪是如何产生的?谁还关心过去的情绪理念是不是错了?WhoCares?”
丽莎猛然发现科学家已经和大众甚至政府之间的沟通断层了。美国政府每年都要耗费数百万美金用于研究“面部表情的读心术”,训练执法和安全人员解读他人面部表情。甚至,因为错误的认知,无数人曾被错误治疗而失去了生命。
这就是丽莎为什么写这本书的原因:了解科学,摒弃愚昧,拯救自己。
请小伙伴们在留言区
吐槽一件被男/女朋友气炸的事情
获得点赞第一的小伙伴
包邮送你英文原版书
第一时间带你读国外畅销好书
同步全球前沿知识最新思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dehekea.com/zdjr/7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