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
永不沉寂的鼓点响彻黑色大陆:
那是一切音乐的基调,
一切舞步的关键;
会说话的鼓是这片未经勘测的
丛林中的无线电。
《信息简史》这本书第一句话,詹姆斯·格雷克引用了艾尔玛·瓦塞尔对非洲鼓的描述。原以为这本信息论大作会从0和1开始讲述万物源自比特,没想到作者竟然出人意料地从非洲鼓讲起。
非洲鼓,这种起源于西非的传统乐器,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年。在马里帝国时代,非洲鼓的主要用途是远距离的信息传递。传统金贝鼓(主要的非洲鼓种类)的用途非常大,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耕种、喜事、丧事、宗教仪式、成年礼、解决分争、舞蹈狂欢等,凡此种种,人们用不同的旋律来表达他们的意愿、交流信息情感。
长久以来,到过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欧洲人都没有想到过,非洲鼓在传递信息,在说话。他们会认为,只有在特殊场合,鼓会传递一些简单的信息,比如军队进攻、撤退,教堂礼拜等。
直到19世纪,威廉·艾伦海军上校在一次尼日尔河探险中,才真正相信非洲鼓会说话。鼓声一个村庄接一个村庄的传下去,只需一个钟头,消息就可以传到一两百公里之外。
可以说,非洲土著部落在尚未直接跨越到移动电话之前,用鼓声完全可以传递讯息,现在在一些非洲非常偏僻的地方仍然是这样的。
起
因
我在国内第二场纳米比亚视觉人类学公益影展就这样与非洲鼓联系起来,而第一场公益影展《多林布姆的甜汁》则是从达玛拉族谚语讲起,年9月9日,北京。
生活在非洲西部的曼丁族人天性乐观,在劳动和生活中不断的歌唱,用天才的音乐情感表达着快乐。最初妇女们在劳动之余跳舞是用拍手方式来表演节奏的,据说一位铁匠参考了捣碎杂粮的臼发明了金贝鼓,沙漏形状的外形两端开口,用山羊皮包住较大的开口端,用坚韧的绳索来拉紧鼓皮。
男人演奏金贝,妇女唱歌跳舞,是非洲舞蹈历史上一次大的进步。在东非的斯瓦希里语中,“鼓”和“舞”是同一个字。非洲手鼓不单单是乐器,它还传承着非洲大地的传统,思想,艺术,历史和所有能传承的一切。
在非洲旅行时,常常不自主地跟着这支车里循环播放的音乐随身摆动,以至于临走时管司机Eric要了车上的CD,只为了保存住这份从躯体疏远了的自由灵魂,这也是在海口举办第二场公益影展《当听觉邂逅视觉——不一样的西南非洲》的发心,让更多的人理解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里说的——
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我的解释里,就是精神的文明。
当地人
是怎么看我们
所
思
和纳米比亚来过北京的黑人朋友交流,他们说来北京太好了,虽然有雾霾,但是能看到以前很多看不到的东西。但他们说在纳米比亚本国人和外国人商品价格是一样的,是多少钱就是多少钱,没有区别,但在中国一定要学会砍价。
在纳米毕业也接触了不少到了当地中国人(包括中资机构),感觉中国人在非洲多年没有输出文化和精神,更多的只是赚钱,只是做了很简单的生意而已,跟当地人的交往只是利益交换。
欧洲人会更多地与当地人做意识形态渗透,包括宗教与文化的多重包围,甚至现在赫雷罗族妇女还穿着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服饰,他们原来与辛巴族(也就是至今赤裸上身的红泥族)是一个民族。
中国人与当地人在商业上有很多交集,但是由于仅限于利益交换,并不能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商品输入带来相应的好感,却相反有些副作用。比如在纳米比亚的中国商店周末是开门的,原来当地商店是不开门的,不过现在他们也被中国人带动得开门了,缘于商业竞争太激烈了。和当地人交流谈到这类问题,他们认为:
第一,中国人有些像贪得无厌的商人了。中国人本来只要做商品的总代和批发就行了,但是中国人不仅做批发市场也要做零售市场,把小卖部开到每个村庄,而且周末无休,让当地人没有任何赚钱的机会,所以他们觉得中国人太贪心了。
第二,中国人为了利润可以抛弃价值观。在当地已经形成中国商品质量差的共识,鞋子可能穿几次就坏,但是中国人为了薄利多销可以这么干。但是黑人或者在当地的一些白人,对利润有很明确期望值,这双鞋我们就赚20%利润,高了我也不赚。一些中国商人为了高于20%的利润,可以不惜损害商品质量。
第三,旅游区的当地人对中国游客印象不好。来自于大声喧哗,不给小费,不讲规矩等。不允许做的事情中国人愿意变通,哪怕威胁自身和他人人身安全的事情也毫不在乎,在守规矩的问题上黑人做得并不比我们差。
受多年殖民历史影响,纳米比亚是德国人的后花园,很多德国青年和家庭选择在纳米比亚度假,相比酒店游方式,他们更喜欢宿营游。到当地雇一辆越野车,车上有两顶帐篷,到目的地后就在合法区域里露营,因为随便路边露营是不允许的,有野生动物和环保问题,不少酒店提供专门的露营区,交一定的费用可以获得水、电生活保障,这种方式非常自由舒服。
我曾经在埃托沙国家公园里面看到一个露营区,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游客像吉普赛人一样,无论认识不认识的都在一起围坐在篝火旁,交流、聊天,唱歌,我觉得这才是最接近当地人的生活,如果再有个非洲鼓就肯定就地摩擦摩擦了。我在入住酒店后经过宿营地看到这番景象,就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不会真正享受生活的傻子,傻到只能不动脑子享受酒店提供的便利。
所
观
中国游客
什么模样
有位当地旅行社的朋友和我说了对中国游客的感受,就是一切都忙着赶路和拍照。游客都会到著名的45号沙丘,中国游客到那儿就到此一游拍个照,也不会爬太高。外国游客会慢慢走到最高处,并不急着返回,而是铺了地垫坐下,喝着背上来的香槟酒,在夕阳下发呆。
有一次他带的中国团用了7天时间玩了纳米比亚主要景点,天天起早贪黑一路赶着过来。中国团跟外国游客在45号沙丘碰到了,各自介绍了一下玩了哪儿,花了几天时间,外国游客听了很惊讶,说你们是飞着过来的吗?同样的行程他们要花一倍以上的时间。
中国旅行团大部分像急行军一样赶行程,每天黑天离开酒店,每天抵达酒店,与酒店的关系就是用餐和休息,根本没时间享受房价包括的公共设施福利,抬腿就走是没有机会享受酒店设施的。不少欧洲游客吃个早餐就要用半天时间,或者选择一天在泳池边发呆,享受无所事事的时刻和慢生活带来的放松,一天行程不会安排好几个点,往往玩半天,休息半天。
在旅行过程中中国人属于最安静的,中国人不热衷问当地文化历史地理问题,问的最多的是从A到B花多少时间,到地方后吃饭怎么解决,什么时候集合,什么时候走,哪儿拍照最好看。当地导游说给德国人做导游真心累,他们问题非常多,你得一路绞尽脑汁一直说,他们才觉得你职业,而负责中国游客只要做好基本生活保障服务就可以了。
此外,中国旅行团对博物学、人类学缺乏热情,基本满足于景点观光。到目的地后其实很大的乐趣在于参加一日团或者半日团,比如到了沙漠可以请非常熟悉当地环境和动植物的博物专家,带着你去考察动物植物,会给你讲大量在LP里没有的知识。
好梦留于甜美回忆
银河逐渐销声匿迹
寄
托
在非洲原始大自然中,无论夕阳西下或是繁星满天的夜晚,当地人以歌唱感谢虽然贫穷但觉得幸福的一切。在所有跟劳动有关的事物上他们在热烈的歌唱,在男女相恋,招待客人时更要美妙的歌唱。在人们的生活和劳动中,非洲鼓如虎添翼,增加了无穷乐趣。
曾看过一个女性养草原狼的故事,得出的结论是人比狼高等,但狼比人高贵。从文明开化程度看,非洲人可能比不上我们,但我们的生活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呢?今天,有篇《北京,有万人假装在生活》的文章刷屏,讲的是为什么北京人钱多装逼不热情,其中有句话很生动:在北京,交换过名片就算认识;一年能打几个电话就算至交;如果还有人愿意从城东跑到城西,和你吃一顿不谈事的饭,就可以说是生死之交了;至于那些天天见面,天天聚在一起吃午饭的,只能是同事。那愿意一起打起手鼓唱起歌的朋友该算是三生三世之交吧。
我们距离坐在一起没有任何电子社交干扰地交流有多远了?似乎不发朋友圈展示虚假繁荣就失去存在感,看着星空围坐唱歌跳舞更是奢侈,不戴口罩已属庆幸,于是北京有点蓝天,有点晚霞,有点彩虹就普天同庆,搞得很矫情的样子。还是尘归尘,土归土,自由还原本来的样子。
就这样,它们充满勇气,缓缓走过,宛如浩瀚沙漠中的一条黑色的线,当这些笨重的旅行者消失于地平线时,沙漠再次恢复了平静。
——法国浪漫诗人勒贡特·德·列尔
欢迎你把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晚安好梦
?
月盈日衰
平静绵长时光里
愿你做世间皎皎的动人美景
欢迎长按左侧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dehekea.com/csjj/7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