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温得和克 >> 城市交通 >> 正文 >> 正文

中国神秘文字解谜2尴尬的女真文字

来源:温得和克 时间:2023/3/4
彭洋的号怎么挂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5974481148599589&wfr=spider&for=pc

人类发明文字,意味着进入了文明时代。文字传承人类的智慧,文字也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不断有新文字被创建,另有一些文字随着其本身文明的灭亡而随之消亡。

由于人类文明初期战争和争执不断,已经灭亡的文字数不胜数,像埃及文字、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线形文字A和线性文字B、美洲文字(Meso-Americanglyphs)等这些都已失去传承,只有少数文字能从远古生存到现在,比如汉字。

女真族是中国历史上很有韧性及活力的民族,后来发展成满族。他们本是白山黑水之间先秦之肃慎、汉晋之挹娄、北朝之勿吉以及隋唐之靺鞨一脉的后裔,史籍中习见称谓亦作“女直”。

11世纪中后期,作为契丹辽王朝附属部落的黑水靺鞨之一:生女真的完颜部在首领阿骨打的率领下发展壮大起来,年阿骨打在头鱼宴上公开反抗辽天祚帝。年阿骨打在完颜部旧居地按出虎(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南)起兵反辽,称帝建立金国。

十年后的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金国疆域最广时,东北至今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而控外兴安岭,西北辖蒙古草原诸部,西境至陕西与西夏交界,南方以淮水与南宋为界,拥有整个华北地区,定都燕京(今北京市)。

金代历10帝,享祚年,年亡于蒙古。此后除继续汉化的女真人多留居中原外,仍然保持女真旧俗的诸部退回三江平原及兴安岭地区。

1、女真文字的历史

女真语属于满-通古斯语族,从早期到建国之初,女真一直没有本族文字。阿骨打伐辽时,遇到军中机密需要传递,全由诸将口授耨盘温敦思忠,思忠面奏受诏,然后再传达给诸将,往复全凭记忆口传。可想而知,如此的信息交流极其不方便。

金朝在对辽战争中俘获大量契丹、汉人,女真人就采用契丹字、汉字,并命贵族子弟学习。金朝早期对外交涉和国内文移都是使用契丹字或汉字,只用于军国大事沟通信息,仅在女真上层少数人才能识读。

女真文石碑拓片

金朝灭辽后,内外交往不断增加。契丹语近似后来的蒙古语,女真语则属于通古斯语族,两者有区别,因而女真字的创制便提到日程上来。

阿骨打即令曾习契丹字和汉字的完颜希尹和叶鲁,依照契丹大字和汉字为基础,试制女真文字,并于1年(金天辅三年)诏令颁行,此即后世所谓女真大字。20年后的年(金天眷元年)正月,熙宗完颜亶又颁女真小字。先试行一段时间,7年之后正式在全国推广应用。此后,女真大、小字并行使用,直至金朝灭亡。

《金史》记载说:

百姓诰命,女直、契丹、汉人,各用本字,渤海人同汉人。

这时女真大字开始用于官方文件,而小字还待修订,直至年(金皇统五年)才行初用。自此女真大小字同契丹文、汉文一道并行国内。

女真字创制之后,朝廷全力提倡,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和使用,金朝还用女真字翻译汉文经典,在国内颁行。女真字还被应用于牌符、官诰、宣敕、印信、花押、碑刻等。

但是契丹字并没有被立即废止,而是继续同女真字并行使用了个时期。直到明昌二年(1)十二月,朝廷才明令禁止使用契丹字。

金海陵王时期有女真、契丹字书写考试。世宗朝多层级选拔贵族子弟汇集中都(今北京)集中教习,且于年(金大定十三年)建立女真进士策、诗会试制度,兼设女真国子学及诸路府学。哀宗时女真小字还传入了高丽。

迁都燕京后,女真与汉族交往的增多,随着女真汉化程度的加深,女真人操本族语言者渐呈减少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女真人开始更多地用汉语言文字互相沟通。

包括皇族宗室子弟在内的很多女真人,已经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很生疏了。

金世宗为扭转这一状况,一再提倡使用女真语言文字和恢复旧俗,以至完颜璟(后来的章宗)进封原王入见世宗时,能用“国语”(女真语)答谢,使世宗大喜,为之感动,并说,“朕曾经命诸王学习本朝语,惟有原王非常熟练,十分可嘉”。

他曾批评皇太子及诸王说,不通晓女真文字语言,就是忘本。由此可见到金朝中期,在女真上层社会中能操女真语识女真字者,越来越少了。

女真字主要用于官方文件书写,直到金朝中后期的12世纪才开始使用这两套文字将汉文典籍女真化。金亡后,进入中原的女真人长期与汉人杂居共处已放弃女真语言文字,仅留居东北故地的女真诸部中尚有上层人士精通女真文,元朝时还有不少女真人会读写。到了明朝时期,女真各部与明朝中央政府交通往来时也以女真字作表文酬答。明廷设四夷馆及后来的会同馆,雇人专习女真字以付通译需要,今存两馆所编《女真译语》是汉字对照女真字的双语对话手册,成了解读女真文字的关键钥匙。

女真译语

由年所立的《大金得胜陀颂碑》到年的《永宁寺记碑》之间的年,女真文一直是东北女真各部的主要沟通媒介。一直要到16世纪中叶建州女真崛起,努尔哈赤创造无圈点满文才逐渐停止使用。

至今传世的女真文字总量不大,且以大字占绝对多数。总起来看,女真文在东北、华北约使用了一个世纪,金亡后在东北又使用了约两个世纪,共存在年。

海龙女真摩崖石刻

2、女真大字和小字

女真文分为女真大字和女真小字。根据《金史》的记载,女真小字直到熙宗皇统五年(年)才有“初用御制小字”的记载。此后金代女真大字、小字是并行使用的。由于大、小字并用的现象与辽代契丹文大小字并用类似,推测女真大字是仿契丹大字以及汉字而制,女真小字是仿契丹小字而制。(金光平,金启孮.,《女真语言文字研究》,p.27)

河南开封《女真进士题名碑》

女真文在南宋人周密的《癸辛杂识》中便有记载,此后中原地区遂无人得识。直到(清道光九年)才有清人刘师陆撰《女真字碑考》始作研讨,但却误将陕西西安《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碑上的契丹字和河南开封《女真进士题名碑》上的女真字分别视为女真大小字,以致于此误解影响至今。

《金史》中没有说明白大小字的区别,而根据资料和研究似乎可以表明,流传至今的大多为女真大字——最新在陕西碑林孝经台内发现距女真文创制日期较近的《女真字文书》金人手写残片,更是佐证。可以确证的女真小字,今存仅为两道符牌,即年河北承德发现的金银走马牌和年见于苏联滨海边区“国信”银牌。

苏联滨海边区“国信”银牌

直到20世纪50-60年代,随着多方契丹大小字碑刻的出土和发表,基本可以确认今存的女真字多为大字。

现存女真文的总字数,现代女真文字研究开创者金启孮在编纂字典时计为字;通过对《女真文字书》残叶的研究,可识别字形,不计重复共计6字,其中未见于其他已知文献的女真字为个,故现存女真字总数已达个。

日本史书《吾妻镜》所载的“银简铭”女真文和年苏联出土的金代银牌女真文都是把两个单字并写在一起的。中国明代《方氏墨谱》等书中又有上下叠写的女真文,于是学术界认为这种并写或叠写的女真文颇似契丹小字,或者就是女真小字。年在陕西石台《孝经》碑中心的石柱卯眼内发现金人手书《女真字文书》残页以后,更加强了这种看法。

女真文模仿契丹大字,契丹文模仿汉字,于是女真文就继承了一部分汉字的字形,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契丹大字的再借用。借用方式也类似于日语的训读和音读,再在文字上进行添笔减笔或各种变形。女真字结构简单,笔画有横、直、点、撇、捺等。书写方式自上而下,由右向左换行。女真文借用汉字笔画拼写女真语,早期属于表意文字,因为有较多表音元素,后来研究者笼统地称为表意-表音文字。

明王慎德、四夷咸賓---出自明朝《方氏墨譜》

女真小字比较少见,而且只是单纯的音节拼写。而女真大字是最常被误解为类似于汉字的一种文字,但事实上女真大字的造字逻辑与汉字有很大的差距。

就女真字本身的字形而言,在外观上似乎为汉字的减笔或改笔之产物。女真大字笔划简略,大多为独体字,笔画多在10划以下,且难以切分出类似汉字的偏旁部首来,因此难以记忆和分辨外形。参照汉字学上的“六书”理论,从其造字机制上推测,女真字大多为基于契丹字和汉字而用转注、假借、指事等方式构成,似乎也有少量的象形字和会意字,缺乏明显的形声字是女真字的一大特点。由于表意字相对女真语词而言,类似日文中“训读”的表达,即往往为多个语音音节对应一个单字,因而女真文表意字中同音现象极为罕见。

女真文最初是表意字,继而为了适合女真语的语法特点,创制了词干字和词缀字,最后发展为按音拼写的文字,即金熙宗所制的女真小字。金世宗以后,废除并写、叠写,统用单文直书。

举例如下:(参考了《女真文辞典》)

就是“六月”的意思,把汉字“六”倒过来,“月”字照写。不过它读作ninggubia(满文转写ninggunbiya)。

这字意为“年”,读作ania,借用了契丹大字“年”字的字形,改写之后做女真文的年字,规定读音为ania。

后半部分象“土”的那个字,只发音un,没有意思。整个词即为前一字giahu与un相拼,读作giahu-un,意为“鹰”(即满语giyahūn一词)。

可见,女真大字看着像汉字,其实并非如同汉字那样一字一音一意,一个单独的字是可能需要同时发多个音节的。而且,女真文中的表音字大多数记录语言中的一个音节,且未得以审音精细的规范化,所以大字的同音现象颇为常见。

女真语归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其主要特征是:有较为严整的元音和谐律作用于名词和动词的词法结构中;名词变格和动词变位后缀丰富;连词等虚词不甚发达;以动词为核心的句法结构固定采用SOV(主宾动)型结构。女真语的上述后缀型黏着特点,与同语系的契丹语等语言极为相似,而与汉语相差甚远,无法象汉字那样一意一音。

这决定了女真文字在学习方块汉字造字时,先天性就发育不全。如此这般折腾后,女真文字先天不足,无法适应女真语言,既不能准确表意,也无法很规范的表音,只能局限在本民族上层贵族阶层使用。后期女真语在向满语过渡时,重启炉灶采用了粟特-回鹘式蒙文字母作为制字基础,这才能较好的适应本族的语言结构特色。

3、现代研究者

19世纪以来,一些中外学者对传世碑刻、刻石的女真字进行研究、识读。

年金光平、金启孮父子将他们自40年代以来研究女真语言文字的成果《女真语言文字研究》油印发表在内蒙古大学学报专号上,全书共8章,分别阐述女真文的创制、资料、构造、读音及女真语法等诸方面问题。这是我国研究女真文字的第一部专著,在国内外学界产生重大影响。年初,我国学者金氏父子合著《女真语言文字研究》修改增订版,于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金光平

年,金启琮编著的《女真文辞典》出版,是中文辞书必备的参考资料,原书以部首排列。其他一些学者也陆续有专文探讨、辨识女真字的文章问世,标志女真语言文字的研究取得了进展。

金启琮

由于传世的女真字资料有限,而且是仿照汉字而创建,表音元素不全面,表意方面也不规范,是种两不像的文字,所以解读起来很困难。现在学者对女真字的识读还有许多分歧,真正确认能够识读的女真字大约不到三成,许多问题的认识还不一致。据史料记载,女真字有大、小之分,然而传世的女真字大都属同一字体,无由确定其是大字抑或是小字。对于这些问题,尚需通过新的发现及深入研究来解决。

4、《女真译语》介绍

《女真译语》是明朝所编《华夷译语》中《女真馆杂字》和《女真馆来文》的合称。

《华夷译语》共有三种:

(1)洪武《华夷译语》。洪武十五年(年)翰林侍讲火源洁、编修马沙亦黑奉敕编纂。这种本子只有蒙古语,与女真语言文字无关。

(2)四夷馆《华夷译语》,明永乐五年(年)置四夷馆,四夷馆初设鞑靼、女真、西番、回回、百夷、高昌、西天、缅甸八馆,后于正统间增设八百(媳妇)馆,万历间增设暹罗馆,共计十馆。各馆分别编辑本馆《译语》,用于对各少数民族及各国往来文书的翻译。各馆《译语》大都由“杂字”和“来文”两个部分组成。杂字专辑词汇,系该种文字与汉文对照,并以汉字注写读音;来文辑录当时进贡表文,与汉文对译。

(3)会同馆《华夷译语》。为明朝后期会同馆所编,包括朝鲜、日本、琉球、安南、占城、暹罗、鞑靼、畏兀儿、西番、回回、满剌加、女直、百夷等十三馆的《译语》。这种《华夷译语》只有“语汇”,没有“来文”,并且“语汇”也只有汉字注音,而没有原文,主要供通事口译之用。虽无女真文字,只有女真语汇的汉字注音,但对于研究女真语言文字仍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四夷馆《女真译语》是解读女真文字的的主要工具书。此书不分卷。其中《女真馆杂字》分为天文、地理、时令、花木、鸟兽、宫室、器用、人物、人事、身体、饮食、衣服、珍宝、方隅、声色、数目、通用、续添、新增等19门,包括八百多个词汇。每词以女真字、汉字相对照,并用汉字注写女真字的读音。《女真馆来文》收录进贡表文,各个版本所收来文数量多少不一。

来文为女真字和汉字对译,但都是按照汉文文法堆砌女真词汇拼凑而成的,无法准确表达女真语言,据推测可能是四夷馆官员代拟的。现存来文有纪年者上起永乐十二年(年),下至嘉靖十九年(年),说明四夷馆《女真译语》的成书已在明朝中叶以后。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dehekea.com/csjt/104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