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应朋友之邀,让我分享一些之前的游历。恰好最近有一些经常在梦里出现-非洲纳米比亚的经历。感动于世界的浩瀚,纳米比亚的经历犹如一滴眼泪,那一颗流落在非洲的泪,一直让我魂牵梦绕。
文
Norman
先从这张照片说起吧,那是用双眼记录下的星空。感恩于上海小哥ZC,摄影技术高超。我们一行四人,原本当天晚上的计划是参加"Sleepwithcheetah与猎豹共眠"的体验项目,由于我们去的时间晚了,三只猎豹们已经不在经常出现的那个窝了。四周一片漆黑,我们用手机打着微弱的光,抬头仰望星空,反倒是觉得无比的“清澈”,ZC指着填空告诉我们那一整条光带是银河,这是什么星,那是什么星,瞬间折服于这些天文知识。后来找到了猎豹,但是它们看见人来了就慢悠悠地走了。于是ZC就带着我们拍星空,有比较多的技巧,我只记得“长曝光20秒”,于是就有了这张照片。
肉眼可见的美感,真的无需任何科技的辅助就可以很享受每一分每一秒。尤其是躺在草丛,看着满天繁星,脑子里时空的,什么烦恼都没有了,只有赞叹。
如果你准备去哈纳斯或纳米比亚,以下4则信息可以作为参考(保护区、人、动物、酒)
01野生动物保育区
HarnasWildlifeFoundation哈纳斯野生动物保护区好似广阔沙漠里的绿洲,在这里,已经不知有多少生命获得了重生机会。没有网络、没有空调、甚至连电和热水都是奢侈品,伴随你的只有各种生命最本初的模样。每天清晨叫醒你的不是闹钟,是不远处的狮吼声,亦或是鸵鸟或其他动物的敲门声。
哈纳斯野生动物保护基地位于温得和克东北部,大约3小时车程。是一对叫尼克的纳米比亚夫妇建立的私人野生动物保护区,两人曾是纳米比亚富翁,在全国到处都有农场。年夫妻俩从一个农民手上买下了一只受伤的绿长尾猴,并悉心照料,从此就和动物结下不解之缘。此后,越来越多受伤的、失去父母的乃至侵扰了人们的小动物被人送来,尼克夫妇也来者不拒,私人农场渐渐变成了动物的避难所和孤儿院。
随着动物种类与数量的飞速增长,照顾动物的开销越来越大。夫妇俩先是出售农场的牛羊,然后开始变卖农场,1个、2个……卖掉了7个农场近1万英亩的土地。很多动物被救治后放归大自然,有些动物死去被埋葬在这里,而那些因伤残无法回归自然、或等待疗伤的动物有了温饱之所。
尼克家族本来所有的八个广褒农场、舒适的庄园、机场和私人飞机,为了照顾这些动物,他们不停卖地,最后就留下这一片哈纳斯留给动物们栖息。富翁变成了平民,经费困扰着他们。几个慕名而来的志愿者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出路。他们开始广为宣传,在全球范围内招募志愿者。
Harnas原意是中世纪骑士的盔甲,他们的理想,就是有更多的人一起给野生动物以盔甲般的卫护。为此,他们没有接受政府的资助。年,哈纳斯野生动物基金会正式成立,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野生动物的保护中来。
在这里,你可以花一定食宿费用,体验最短2周的志愿者服务,为狒狒、豹子、狮子等动物准备食物;打扫动物园区;申请和豹子一起共眠……如果没有那么长的假期,也可以作为游客到哈纳斯玩几天,体验和狮子豹子们亲密接触。
在非洲有很多这样类似的动物保护基地,如果确定好去某一个可以现在网上找一个所在国家或城市的动物保护区。当然如果只是纯旅游性质的动物观赏,纳米比亚的Etosha国家公园是个很不错的去处。
02人Bushman-TheSanBushman布须曼人(音译),是生活于南非、波札纳、纳米比亚与安哥拉的一个原住民族,是科伊科伊人的相近种族。布须曼人是非洲南部的民族,又称桑人TheSan。另有部分人住在坦桑尼亚中北部,据说整个族群的原住地在此,这一支是迁徙时留居的。又分为肯迪加人和桑达维人两个群体。人种特点:
身材矮小,最矮的女人只有1.38米左右,而男人最高也不超过1.60米。具有着黄里透红的皮肤,蒙古人的眼睛,高高的颧骨,浓密而卷曲呈颗粒状的头发。在这个种族里,很多人仍然过着类似于原始人的渔猎生活;所有的男子和女人都有着黄褐透红的肤色,身材矮小;钻木取火与生食牛肉的习惯保留至今;他们友善纯真,不去刻意理解他们所生活的周围世界,相当多的人也从没有想过要离开赖以生存卡拉哈里沙漠——非洲第二大沙漠。
在布须曼人部落中,男人负责外出狩猎,他们常常两人一组,每星期外出二至三次,所捕获的动物在亲戚和朋友之间分享。女人们挖可以食用的植物根,采集含水丰富的野西瓜,用树枝盖房子,用鸵鸟蛋壳做项链。布须曼人仍保留着钻木取火的习惯,他们会将一撮干草放进木块的圆洞里,然后用双手快速转动一根竖插在圆洞里的细木棍,不到5分钟就能把草点燃。从Windhoek温得和克到Harnas哈纳斯,接触到的纳米比亚的Bushman没有太多社会地位,有种被人驱使的的无奈。Harnas大部分的普工都是布须曼人,他们很热情,有自己的语言。他们基本什么都做,园区灌溉、除草、修围栏、帮忙照顾动物、准备肉类食物等等。当下他们基本穿着和我们没有区别,只有特殊节日会有装扮,记得有一天下午在基地有幸看到一位女性Bushman,那天她面带白色妆容,那些横竖交错的条纹让我有种莫名的好奇,因为那必然包含特殊含义的,或许那天是她的重要日子吧。如果离开Harnas的时候,自己不穿的衣服鞋子之类的可以给他们,因为我看到的大部分布须曼人的衣服和鞋子都是破烂不堪的。备注:布须曼人的皮肤并不像常见的非洲黑人那样黝黑,而是呈黄色或黄褐色,面貌特征接近亚洲黄种人。来自葡萄牙的早期探险者初次遇到布须曼人时,曾误以为他们是中国人的后裔。英国殖民者给他们起名为bushman(汉语音译:布须曼),意思是生活在灌木丛中的人,很形象地描述了他们的生活状态。03动物非洲狮/狮子(学名:Pantheraleo;英文名:Lion)简称狮,中国古称狻猊。非洲狮是非洲最大的猫科动物狮子躯体均匀,四肢有力,趾行性有“兽中之王”的美誉,是非洲顶级的猫科食肉动物野生非洲雄狮全长可达3.6米,肩高1.2米,体重可达千克
狮子的毛发短,体色有浅灰、黄色或茶色,雄狮还长有很长的鬃毛,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等,长长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
雄性负责决斗争夺领地和巡逻保卫狮群,以及高难度目标的捕猎,野生竞争力在猫科动物中居首。而雌性参与日常普通的捕猎以及哺育后代。
非洲狮一般分为8个亚种,其中最大的亚种是克鲁格狮和加丹加狮。非洲狮广泛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到北的草原上。生活习性它们能够和睦相处。狮子群体的核心是四、五只雌狮,它们从小在一起生活、成长,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雌狮允许其它雌狮新生的幼狮吃自己的奶,这在哺乳动物中是很少见的,其它大多数哺乳动物的雌兽绝对不会容忍非亲生的幼兽。生长繁殖雌狮全年都能够生育,幼狮从出生起直到6个月后才断奶。幼狮两岁左右,雌狮又产下一只小狮,那时,两岁的幼狮便可以自己猎食了。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一个狮群总能保持一定的数量及年龄上的差距。狮群中的雌狮基本是稳定的,它们一般自出生起直到死亡都待在同一个狮群。当然狮群也会接纳新来的雌狮。但雄狮常常是轮换的,它们在一个狮群通常只待两年(然而也有长达六年的记录),狮王通常是被年轻力壮且更有魅力的雄狮打败。
小雌狮
雌狮到6个月后断奶,雌狮会教它猎杀捕食,会经历一个阶段。第一阶段:雌狮两岁时会捕获猎物并撕扯肉供小狮子享用;第二阶段:雌狮会捕杀动物整个让小狮子吃;第三阶段:母狮会带活体动物(一般是小型动物)让小雌狮在“玩耍”中学会捕猎;第四阶段:雌狮只为狮群和小雄狮捕食(小雌狮几天后被迫捕食,并且学会捕食和生存)。之后两岁的雌性幼狮便可以自己猎食了。它既可以继续留在狮群中,也可以走出自己的狮群,找到其它雌狮和雄狮并组建狮群。
小雄狮
雄狮是比较轻松的,雄狮到6个月后断奶,母亲会给它食物,它可以吃到不劳而获的食物,并不用学习捕猎或捕猎学习较少。到两岁后便被赶出狮群,到时候它会自己找到组建狮群或打败其它狮群的雄狮来建立后代,但成活率极少。
03动物Baboon狒狒家族
狒狒在猴类中唯一集大群营地栖生的高等猴类。狒狒也是猴类中社群生活最为严密的一种,有明显的等级序位和严明的纪律,惩罚的残酷令人骇怕。
在野生状态下的狒狒群体,经过几年一个周期,就会发生争战,或分群或换王。因为以新换旧、以强换弱是狒王国的法则。狒狒一般性成熟在六岁左右,它的好斗自然也有争夺配偶的繁殖因素。当然,狒狒群并非一直烽火争战,一般新王产生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会很安稳,而且繁殖增加,群体会迅速增长。这时的狒王也会主动对地位低下的雄狒、雌狒表示友好,为它们理理毛,这结果更加固了它的地位,群狒也争相拍狒王的“马屁”,狒王只是象征性为臣狒理毛,而地位低的狒狒则尽力而作,故狒王的毛总是油光顺溜,最为光滑,一眼就能看得出。
美国依阿华大学的科学家发现,狒狒具有复杂抽象推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建立在类比思维联系基础上,这种思维联系是人类智能和推理能力的基础。这一发现将对研究人类智力进化过程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雌性狒狒的生殖器会在整个月经周期都呈现肿胀的状态。它们的屁股(确切地说,是屁股附近的会阴部皮肤)会肿胀并呈现更加明亮的红色,肿胀得越厉害,对雄性狒狒的吸引力就越大。许多灵长类动物都会出现类似的性肿胀,似乎雌性的屁股越大,就会令周围雄性出现越强的攻击性。
在Harnas你一定会听到“AlphaBaboon”,也即是狒狒的头儿,Alpha即是希腊首字母,表示第一,有款车的名字就是以“阿尔法”命名。(类似信息:Omega欧米伽,希腊字母最后一个字,常见的有手表品牌)如果在非洲你遇到狒狒,请一定不要和它们对视,因为这很容易被认为是挑衅。狒狒非常聪明,可以在几秒钟内迅速分辨出谁比较好欺负,然后毫不犹豫地奔向你,咬上一口是小事情,怕的是一直不停地欺负你。所以最好是在有安全保护的情况下才能靠近这些怪物。
04酒
Amarula
Amarula是非洲的一种果树,同时也是南非一种可口的甜酒——Amarula,俗称“大象酒”。它有着与百利甜酒(Baileys)近乎一样的口感与色泽,凡是百利甜酒可以做到的,它同样可以,而一百多元人民币一瓶的价格也必将使它成为未来甜酒市场中的抢手货。Amarula(Marula)是非洲一种果树,大象非常喜欢食用这种果树的水果。当Amarula的果实充分成熟后就会自然落下。Amarula的果实竟然能让大象醉倒,因为此种果实含有高糖分,成熟后很容易就会发酵成为“水果酒”。动物食用了以后,就醉态百出了。介绍:AMARULA,译为阿玛茹拉,源自肯尼亚。
阿玛茹拉酒是一种非洲甜酒,口感类似于巧克力,非常受女性的青睐。据说这种酒是用神秘的非洲草原上生长的玛茹拉树结成的果实酿造而成,因为其成熟的果实带有强烈的热带芳香,象群也经常被这芳香吸引而来,所以又被称为“大象树”、“大象果”。
流行喝法:最风靡的喝法就是将它倾倒在冰块之上,辛辣的白兰地和柔滑的奶油的味道,夹杂在冰块里,混合在一起,一点点的黏稠,一点点的爽朗,一点点的热情。一口酒滑过舌尖,柔嫩的奶油一闪而过,热情的白兰地开始在胃里跳跃。要慢慢地喝,让液体在嘴里回转,慢慢地流进喉咙。
奶油就是奶油,香而不甜;白兰地就是白兰地,辣而不涩;当冰块开始变成冰水,凉度却持久不散。不要以为17%的度数不算太高,这细细品味,却又是一纵即逝的酒,往往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大概是奶油的作用吧,反而把白兰地的火热凸显了出来。但必须承认大象酒口感过于甜,如果仅限于纯饮,那么它一定是绝佳的饭后酒。
Amarula不像酒,有人说它是漂亮女人的最爱,更像是巧克力奶昔。即便她不会或者不喜欢喝酒,大象酒也会令她改变主意,放下矜持。也有人说它像爱情,冰凉的巧克力奶油,甜蜜,诱人,却一点都不会觉得腻,并且还有点白兰地的刺激。在很多酒吧里将它与鸡尾酒和咖啡调和也同样很受欢迎。有人说Amarula像一位神秘的女子,把她的坚强与勇敢隐藏在那甜美的笑容背后。这生于荒野的酒,经过酿造加工,已成了类似于欧洲口味的东西,却仍盖不住那一丝烈酒的味道,那是文明中的蛮荒,华丽中的原始——正像它存在的城市,现代文明的外表掩盖不住曾经的野性难驯。大概当地人的血液中,总有些躁动的因素,像Marula树一样,只属于那片非洲大草原的荒野,无法抹煞,永不消逝。
在经过南非转机回国的时候我买了两瓶,家人说太甜了,不太好喝。或许吧,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地方的食物、饮品都是有个被接纳的过程。未来的未来,地球村各个角落的美食美景都会被更多人接纳的。
全文到这就差不多结束了,对于纳米比亚或者非洲,你是否了解更多了呢?
附录
我们当时住的地方
VolunteerVillage哈纳斯的志愿者村子:由14个木屋构成,以浴室为中心,分布四周,每个木屋住2-4人。基础设施:直饮水、浴室、洗手间(3间)、餐厅、泳池、篝火、木屋……各种动物自由出入。餐厅:每天由志愿者从GuestFarm,类似于游客中心的地方乘车搬运回志愿者村子,分组排队领取,食物每人一份。
浴室:原先是柴火烧水,现在是太阳能供电,有热水洗澡,但须节约用水。验清晨被狮子和鸟鸣声叫醒,6:00起床,晚上9点就寝,体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慢生活。最后,附上我用PPT画的哈Harnas志愿者村子:文更多的是介绍基本信息,希望有机会分享更多纳米比亚的生活细节。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感谢点赞,欢迎留言、转载。
本文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本号文章文字和图片来自网络,欢迎分享,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商业转载。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dehekea.com/csjt/5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