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政党政治
一党制在最先独立的西非国家首先确立,而后迅猛扩张。就连宪法规定应实行多党制的国家,也大都实行了一党制。不过,在实践中,不少国家的一党制扭曲变形,遭到惨重挫折。
文
于洪君,盘古智库高级顾问,中联部原副部长,首发于共识网-《领导者》第63期,共八部分,将相继推出,此为第七部分。
点击链接即可查看第一部分《黑非洲是世界政党政治的重要发祥地,利比里亚真正独立党长期执政创下世界纪录》。
第二部分《一党制曾是黑非洲颇受欢迎的政党模式,但在实践中严重扭曲,大都蜕变为领袖极权》
第三部分《也有些国家长期坚守一党制,执政党长期垄断国家权力直到改行多党制为止》第四部分《某些国家实行多党共存一党独大体制,在可控民主框架下维持有限多党制各有得失》
第五部分《军事政变在非洲西、北部曾为政治常态》第六部分《黑非洲中部和东部也是政变多发区,政变后果与影响比西非、北非有过之而无不及》七、黑非洲普遍实行多党制后政党乱象如初,许多国家逢选必乱,出现长期动荡与武装冲突
黑非洲国家权力设置紊乱无序,政党政治严重失范,不仅导致政党专制、领袖独裁和军事政变,而且引发社会暴乱、民族仇杀和武装冲突。黑非洲国家的政治体制,特别是政党制度,因此饱受西方诟病。年代末年代初,当苏联东欧国家的政党制度失灵、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崩盘时,西方抓住机遇,不遗余力地向黑非洲推销多党制,并把是否实行多党制当作是否走向民主化的重要标志。面对当时无法抗拒的外部压力,黑非洲国家经济上无一例外,接受了西方开具的改革药方,加速转向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政治上则无条件实行议会民主和多党制,又产生许多新的问题,甚至导致更多和更大规模的动乱与冲突。
譬如利比里亚。年实行多党制后,政党林立,动乱升级,内战加剧。年以反对军事独裁为名,从境外起兵反攻利比里亚的泰勒,利用国内转向多党制形成的混乱局面,进一步扩大战火。年,执政当局妥协退让,分权求和,与各派力量组成了全国团结临时政府,但全国团结根本就无法实现。年,软弱无力的过渡期总统索耶成立国务委员会,试图通过集体行使总统职权,平衡各方要求,满足各方诉求,但全国团结仍是一张画饼。年在战火中举行多党制大选时,泰勒凭借战场上的优势获得胜利,变成了堂而皇之的民选总统。他所领导的全国爱国阵线改称全国爱国党,走上了执政的前台。但泰勒的回归及其统治并未得到全社会的接受,利比里亚的动荡和冲突变本加厉。年,走投无路的泰勒被迫交权。这时,打打停停的利比里亚内战已经延续14年,内战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无法估量。
譬如科特迪瓦。这个独立后从未发生政变的国家,改行多党制后两次发生大规模内战。年乌弗埃-博瓦尼病逝,议长贝迪埃依法上位,后在年大选中获胜。此前一直执政的民主党赢得大选,依然保持执政地位。但年末,前军队参谋长盖伊突然发动政变,推翻贝迪埃,自任总统和全国救国委员会主席,成立过渡政府。年在法国成立的科特迪瓦人民阵线和年成立的共和人士联盟,均参加了过渡政府,民主党失去了执政地位。年,人民阵线候选人巴博当选为科特迪瓦新总统,人民阵线成了执政党。00年9月,部分军人发动兵变,引发内战,持续5年。年,巴博竞选连任失败,但不肯接受败选,拒不交权。当选总统瓦塔拉组织“共和武装”发动战争,攻克首都,抓捕巴博。这场新的内战进一步撕裂科特迪瓦。联合国年派到科特迪瓦的行动团,人数一再增加,任期一再延长。
再如塞拉利昂。年即已实现由一党制向多党制的过渡,是黑非洲最早完成政党制度转型的国家之一,但转型后的政党关系和政治局势仍不平静。年,桑科领导的革命联合阵线发动叛乱,引发塞拉利昂内战。、6、年,塞拉利昂接连发生三起军事政变,成为黑非洲普遍实行多党制后政变频率最高的国家。8至年间,西非经济共同体各国和联合国先后派去维和部队,政变上台的军政权被推翻。但塞拉利昂内战持续11年,00年才基本结束。
再如安哥拉。年独立前,三大民族主义组织——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安哥拉民族解放阵线、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曾在过渡政府中团结合作,但独立后蜜月结束。围绕权力分配和国家发展方向等问题,执政党安人运同安盟等反对派打了16年内战。年,安人运放弃一党制,改行多党制,次年与安盟达成和平协议。但年举行多党制议会选举时,安盟不接受选举结果,内战重启,一直到00年安盟领导人被击毙,战争方告结束,总共7年。
又如刚果(金)。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实行多党制后,同样经历了异常残酷的战乱和分裂。年改行多党制时,蒙博托一度辞去执政党人民革命运动主席职务。后为保证该运动在大选中获胜,年又复任主席,但无济于事。反对蒙博托与人民革命运动政权的动乱,很快演变为武装冲突和全面内战。年5月,卡比拉领导解放刚果民主力量联盟进攻首都,推翻蒙博托,自任总统。秉政伊始,卡比拉为整饬秩序,曾下令禁党,但未能奏效。8年,一部分反对卡比拉政权的刚果(金)军队在外部势力支持下发动叛乱,津巴布韦、纳米比亚、安哥拉等国出兵支持卡比拉,刚果(金)内战扩大为地区武装冲突。年,冲突各方达成停火协议。年,联合国刚果(金)特派团派出维和部队,局势得到缓和。年卡比拉遇刺身亡,其子约瑟夫·卡比拉子承父业,就任总统,随即开放党禁。年,约瑟夫·卡比拉成立重建与民主人民党,作为执政依托,同时与各反对党缔结全面包容性协议,签署过渡期宪法,谋求停火停战,战事得到控制。但时至今日,刚果(金)仍未实现真正和平,某些反对派政党仍将武装斗争视为争夺权益的主要手段。联合国刚果(金)特派团的使命也远未结束。
此外,还应提到非洲中东部地区的布隆迪和卢旺达,这两个国家的民族大屠杀尤为恐怖。布隆迪年独立后,先后经历6年、年和年三次成功的军事政变和两次未遂政变。年政变后建立的军政权实行一党制,但不久后遇到非洲民主化和多党制浪潮,遂于年改行多党制。由于布隆迪民族关系复杂,政党政治与民族关系紧密交织,年大选时,胡图族人与图西族人因选举结果发生争执,党派斗争迅速升级。当年10月,胡图人出身的总统恩达达耶在政变中被杀,民族冲突和内战拉开序幕。年1月,继任总统在空难中身亡,冲突和战乱进一步升级,死于非命者超过百万,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是年9月,各党派达成分权协议,和平曙光初现。然而6年,图西族人以政变方式更换总统,布隆迪再次被推到内战边缘。后经国际社会和周边国家强力干预,各政党于年8月重新达成和平与和解协议。但布隆迪错综复杂的矛盾无法化解,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没有解决。年,既有内战经历又有武装力量的主要政党,再次兵戎相见,虽经国际社会强力干预,战争未能打响,但布隆迪的和平进程依然十分脆弱。
卢旺达是布隆迪邻国,两国族际关系、政权结构、政党机制颇为相似。年独立时形成的多党制很快被一党制所取代。年政变上台的军政权,先是取缔政党和议会,尔后又还政于民,创建全国发展革命运动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实行党政合一体制。图西族人对胡图人长期控制国家权力强烈不满,年代即在境外建立了反对派组织卢旺达爱国阵线。年实行多党制后,爱国阵线杀回国内,武装夺权,双方打得不可开交。年,各政党及其领导的武装派别接受国际调停,达成和解,内战暂告结束。年4月,胡图族出身的国家总统空难身亡,卢旺达政党争斗与民族冲突再度激化,由此引发的大屠杀导致近百万人丧生。当年7月举行大选,爱国阵线获胜上台,成为新执政党。新执政党对反对党同样施以高压,所有在野党被迫“停摆”。对于卢旺达已经出现的变相一党制,各方表示强烈反对。8年,当局迫于压力开放了党禁。年6月,新政党法颁布实施,除执政党外,其他一些政党也获得了合法存在的机会,卢旺达开启由乱到治的新进程。
这里不能不提到的还有索马里。该国0年独立时称索马里共和国,9年国民军司令巴雷政变上台,改国名为索马里民主共和国,实行独裁统治长达年。这期间,他搞的是一党制,并与“社会主义”挂钩,称其执政党为“革命社会主义党”。年巴雷被推翻,他的党被解散。但随之而来的不是政治多元化、议会民主和多党制,而是党派林立、烽烟四起、军阀割据、全面内战、国之不国。年到8年,除在首都摩加迪沙成立的“临时政府”外,先后出现“索马里兰共和国”、“邦特兰国”、“索马里西南国”等多个分离主义政权,各方激烈争夺,相互仇杀,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后经国际社会反复调停,索马里和谈各方于年签署《过渡宪章》。年过渡政府正式成立。
索马里过渡政府运行至今,和平与重建进程困难重重,政府与反对派武装的冲突时有发生,总统、总理、议长均因反对派“不信任”而辞职易人。政党林立、派别纷杂、军阀割据的局面,至今仍未根本改变。目前索马里的主要派别有:曾经宣布建立“索马里兰共和国”的索马里民族运动,曾经建立“邦特兰国”自治政权的索马里救国阵线,与埃塞俄比亚反政府武装关系密切并和其共同作战的索马里民族联盟,由伊斯兰法院联盟改组而成的重新解放索马里联盟,索马里青年党等。索马里青年党原为伊斯兰法院联盟的下属组织,目前是索马里实力最强的反政府武装,控制着索马里中南部大部分地区和首都部分地区。该组织以建立伊斯兰教国为目标,以恐怖主义为主要手段,穷凶极恶,01年正式与“基地”组织合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dehekea.com/csjt/5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