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温得和克 >> 城市历史 >> 正文 >> 正文

肖申克的救赎只要拥有希望,就能获得救

来源:温得和克 时间:2023/3/13
北京最佳扁平疣医院 https://m-mip.39.net/pf/mip_8812957.html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根据美国作家史蒂芬·金的中篇小说《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而成,该影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奖等七项奖项的提名,虽然与同年的《阿甘正传》角逐失败,但《肖申克的救赎》在影坛的地位无可匹敌。

自年上映以来,这部电影始终以高口碑,高影响,高票房的姿态雄踞电影史榜首。

该影片讲述了银行家安迪目睹妻子和情夫偷情,妻子和情夫意外死亡,没有开枪杀人的安迪却被指控谋杀罪,判处终身监禁在肖申克监狱中。

由受人尊敬的银行家沦为阶下囚,遭遇种种变故的安迪差点迷失自我,亲眼目睹了监狱里一系列惨绝人寰的事件后,安迪决心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最终,“越狱者”安迪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束缚中突出重围,完成了心灵和灵魂的双重救赎,结束了禁锢自由和希望的19年牢狱生涯。

我们常说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安迪既是强者又是圣者,下面从3个角度来分析主人公安迪的心路救赎历程。

01深藏在安迪内心的个人英雄主义,帮助他逃离了肖申克监狱

英雄主义,指人所具有的不甘落后,不愿平庸无闻地生活和工作,希望对全世界做出瞩目贡献的一种精神风貌和意志品质。有革命英雄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之分。

个人英雄主义强调的是个人而非集体在某个重大事件或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顽强奋斗,自我牺牲的精神。

美国是一个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国家,个人英雄主义一直是荧幕上经久不衰的主题,这在一系列好莱坞电影里有充分的体现,美国好莱坞电影被誉为“个人英雄主义的集中体现”,被评为“美国十大经典影片”的《肖申克的救赎》则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代表之一。

主人公安迪正是一个饱受压迫浴火重生的英雄,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个人英雄主义,但这种英雄主义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成长蜕变而来的,具体从2个方面来看:

1拯救自我的同时,也拯救了许多狱友

英雄的使命是拯救,安迪在法庭上放弃为自己做无罪辩护,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他为妻子的惨死心痛,另一方面,他反思了自己,因为忙于工作,忽视了陪伴妻子,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让安迪毅然决然投身于肖申克监狱,开启了自我救赎之路。

在救赎自我的过程中,也帮助了肖申克监狱里的众多狱友。

入狱第二天,狱中一个胖子惨死,众人惋惜哀叹,安迪却打听逝者的名字,认为对方就该有个名字,这个细节是安迪出于对人性的尊重,迈出的与其他狱友不同的第一步,英雄主义在安迪身上初见端倪。

借用一次修补房屋的机会,安迪主动提出帮狱警解决财产继承问题,他这么做是为了帮同事争取每人三瓶啤酒,安迪认为在户外干活就得像个正常人一样,安迪表面是为狱友追求啤酒的惬意和清凉,实际上是对身份的正确引导和认同,众人对安迪另眼相看,他的英雄主义在众人面前凸显。

安迪还帮助肖申克监狱建造了图书馆,图书馆的建立使得许多狱友获得了中学文凭,还帮助狱友瑞德,自己在狱中最好的朋友,认识到了自身的罪孽,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解脱。

英雄主义要求英雄具备异于常人的品质,安迪在狱中一系列助人为乐的举动,正是他不同于狱友的精神体现,安迪的出现对狱友而言是希望,是自由,而这两样东西恰恰也是安迪孜孜以求的。

一个人的内心可以反映他的外在,安迪不向命运屈服的英雄般的热情和热血,照耀了自己,也感染了别人。

2崇尚自由的同时,追求到了生的希望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自由与爱情》这首诗中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为了自由不惜抛弃爱情和生命,正是英雄主义英雄观的最高体现,这种英雄观在安迪身上的表现,同样是对自由的不懈追求。

安迪将狱警反锁在厕所,私自播放音乐《费加罗的婚礼》,缓缓流淌的久违的音乐,如一股清泉,唤醒了内心对自由最真切的渴望。

安迪成功越狱后,赤裸上身对着天空放声大笑,瓢泼的大雨将满身的污秽冲得干干净净,这一幕成为荧屏难以超越和企及的英雄形象,安迪激动的情绪和举动,表明他被禁锢了十九年的灵魂终于得以释放。

正如安迪那段著名的内心独白:“我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激动,以至于不能静静地坐下来思考,我想只有那些重获自由即将踏上新征程的人们才能感觉到这种即将开启未来神秘面纱的激动心情。”

只有逃离监狱,安迪才算收获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虽然凭借他银行家的身份,过人的智慧和头脑,安迪在狱中一样衣食无忧,自由自在,可高墙内的自由,怎能和尘世间的自由相比啊,“越狱”成功的安迪,还清了对妻子的亏欠,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获得了心灵的解脱,这才是英雄的魅力所在。

沉默阿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安迪的爆发,让他追求到了真正的自由和重生的希望。

安迪越狱成功,留给狱友神一样的背影和茶余饭后的谈资。他十九的狱中生涯,始终没有接受命运的安排,即便典狱长扼杀了所有人对自由的渴望,但安迪用行动和智慧告诫每一位狱友,困住自由的不是高墙而是内心。

安迪不畏强权,追求自由的个人英雄形象跃然荧幕,他救赎了自我的同时也给狱友以精神上的救赎。

02根植于安迪头脑中的成长型思维,让他免于“体制化”的生活

体制化是什么?

瑞德有一段经典台词:“刚入狱的时候,你特别不习惯,觉得四处都不舒服,到处都很压抑。你憎恨监狱周围的高墙,可慢慢地你会习惯生活在这之中,最后你会发现自己反倒是离不开监狱了,离开它,反倒活得非常别扭了,变得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那就是体制化。”

瑞德这段话对“体制化”进行了精辟的解读,体制化使人改变原来的行为、思想、观念,渐渐转变为接受现状、习惯现状、依赖现状,行为、思想、观念模式固化,成为这种模式下的顺从者。

电影中深受“体制化”毒害的典型有两个代表人物,一个是图书管理员老布,在监狱里待了50年的老布,为了不离开熟悉的监狱生活,他想尽办法留在监狱,甚至不惜伤害狱友。

另一个是熟悉监狱一切的瑞德,安迪刚进监狱时,瑞德已在监狱待了20年,他说:“我到外面就行不通了,我这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儿度过的,我现在已经是被体制化的人了,就跟老布一样。”

而主人公安迪,而众人体制化的思想截然相反,他一直心怀希望,渴望自由,并为之不懈努力,最后“越狱”成功,安迪的思想和行为充分体现了根植于他头脑中的成长型思维。

什么是成长型思维呢?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伟克,在《终身成长》这本书中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模式,一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基本能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培养。而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天赋决定一切。

卡罗尔德伟克认为,人的思维模式会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正是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造成了人和人之间的差别。

在电影中,老布和瑞德的所作所为正是固定型思维的表现。

先说老布,在狱中生活了50年的老布,离开监狱艰苦的环境,麻木的狱友,残酷的狱警,去到外面自由的天地,他完全没法适应,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已经完全适应了体制内的生活。

老布一直在用固定型思维看待生活,把身体和灵魂锁入监狱的体制内,自我意识被压缩为零,认定人生不再有任何变化,最终,老布选择了自杀。

再看瑞德,瑞德和老布相似,在监狱待了40年,瑞德被假释,走出监狱重新开始工作的瑞德很不适应,不知道如何生活下去,瑞德甚至想重新回到肖申克监狱,终日在忐忑和害怕中生活。

最后,安迪写给瑞德的一封信,帮助瑞德度过了心理危机,瑞德由固定型思维转变为成长型思维,实现了自我救赎,找寻到了人生的希望。

而安迪呢,成长型思维一直贯穿他整个人生,虽然被判无期监禁,但安迪从未认为余生就得在狱中度过此生,他一直在积极主动寻求有朝一日逃离监狱,还自己清白和自由。安迪头脑中的成长型思维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相信自己,永不言弃。

刚进肖申克监狱的安迪,遭到囚犯的毒打和欺辱,安迪没有沉沦和退缩,面对生死考验,安迪同样面不改色,内心的信念支撑他抵御一切风险。

第二,渴望自由,勇气十足。

安迪为狱友播放了《费加罗的婚礼》,久违的音乐响起,狱友们肃穆的神情成为该片中的经典一幕,内心渴望自由的灵魂被唤醒,安迪心中的压抑也得到了释放,他有活下去的勇气,更有逃离监狱的勇气。

第三,坚持不懈,保持行动。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安迪坚持六年如一日,每周写信给州政府,为狱友筹建了图书馆;用一把可以藏在书里的小锤子,花费19年的时间凿出一条通往自由的逃生之路。他的决心和毅力助他拥抱希望,重获新生。

逃离监狱是安迪反抗体制的表现,这与他头脑中的成长型思维息息相关,虽然被禁锢了19年,但他的心没有被禁锢,思想是自由的,他一直都记着希望是世上最好的东西,为此安迪保持学习和行动,保持希望和信念,最终实现自我救赎。

03安迪的自我救赎体现了存在主义,这让他重新获得了自由

电影中瑞德说过一句话:“人生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

忙着活的人是因为选择了忙着活,忙着死的是因为选择了忙着死,这体现的是存在主义思想,其代表人物萨特,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在他的哲学中,批判了偶然的,荒诞的境遇。

在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中,核心思想是存在先于本质,意思是,人首先是存在,而后才定义自身,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

存在主义之父,克尔凯郭尔认为,自由选择的力量是人类存在的核心,这种思想影响了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形成。于是,萨特认为,极端境遇中的选择是定义其本质的决定性力量。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安迪的悲惨遭遇,以及他为了自我救赎所做出的一系列选择,充分体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正是安迪在肖申克监狱做出的选择,成就了荧幕硬汉英雄人物安迪。

接下来,我们从萨特的存在主义视角来解读主人公安迪的心路历程。

首先,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主人公安迪所处的环境是肖申克监狱,全片百分之九十都是监狱中的场景,这种极端环境契合了萨特存在主义的第一条原则,即世界是偶然的,荒诞的。

正是监狱这种极端的境遇,使得主人公命运的偶然性,荒诞性更加突出。

其次,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题材是“越狱”,在我们的常识中,被关进监狱的罪犯才会选择越狱,而主人公安迪却是在监狱中生活了将近20年,越狱成功后,才由一个犯人成长为一个英雄人物的。

由犯人到英雄,这前后的变化,在萨特存在主义视角下,是合理的。存在先于本质,一个人的过去不是定义他现在的依据,而真正能够定义他的,是他的自由选择。

在进入监狱以前,安迪的身份是体面的银行家,因妻子和妻子的情人被杀,安迪选择放弃为自己做无罪辩护,他由银行家沦为大家眼中公认的杀人犯。

在监狱里生活了19年的安迪,选择自我救赎,安迪用一把小锤子努力了19年,最后他成功逃离监狱,洗刷了冤屈,获得了内心的救赎,成长为一个全新的自由者。

这两次的选择过程符合萨特存在主义的第三条原则,自由选择,并且这种自由选择起到了定义其本质的决定性作用。

安迪既不是从前的银行家,也不是监狱的罪犯,而是一个新生者,拥有无尽的自由和希望。

最后,每个人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在任何一种境遇下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决定,你乐意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可以把自己造成那种人,你的选择是自由的,但是一旦你做出了选择,就要对自己的选择结果负全部责任。

老布无法适应新的环境,选择从这个世界消失;瑞德渴望像安迪一样,拥抱希望而活,最后他成功做到了,安迪选择逃离肖申克监狱,重新开始生活,“越狱”后的安迪,沉着冷静地去了12家银行,大大方方取走帮典狱长非法所得的,美元,这笔积蓄足够他后半辈子衣食无忧,他早已为重新生活做足了的准备,始终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一直在影史占据重要地位,除了人物本身的励志形象,更因为该片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救赎,希望和自由是两条主线,电影中的人物既呈现了人性的黑暗和丑陋,比如畏罪自杀的典狱长,也体现了人性的自我救赎,比如主人公安迪的救赎历程。

安迪在监狱的极端环境下,依旧能够坚守自我,不被体制化,保持希望和勇气,凭借着强大的内心世界,最终获得自由的救赎。

安迪的自我救赎启迪了我们,在绝境中也不要轻易放弃希望,只要你对自由充满渴望,你便能够拥有自由,为此你必须付出自己的所有努力,自由的代价是高昂的,但一旦获得,便宛如重生。

二十多年过去了,安迪精神永存,安迪用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拥有希望,就能获得救赎。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dehekea.com/csls/105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