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
德国华商报专栏作者
往期精彩:
新冠疫情下别样的儿童节,故国千里送温情
......
防疫防困——春丽的画外音四月三日周五春丽这一两个月,人间媒体热火朝天的主要语境,几乎围绕着“病毒,疫情、呼吸机匮乏、封城、坐以待毙”,除此还能有啥盼望呢?倒是不经意间,春天来了。就此,朋友圈时不时也透露出与当前形势不一样的话题——安静、平稳、温暖、春丽、希望。今天农历还是阳春三月,一位熟悉的友人春丽发来了她的最新动态。恰巧她的名字就叫春丽。她刚刚完成的两幅画就躺在她家的阳光房里。一大片粉笔画是她画画的工具,也依次相邻。再远则是她们家抽干了水的泳池和来不及打理的草坪。两幅画,左边为邻村的教堂,右边为Wasserloch,就是纳米比亚国家公园野生动物喝水的地方。春丽的画作——动物水塘两张画,画了大概三周,教堂是春丽想下次办展览的地方,这是一个文化的教堂。而右边这张水塘是她认为她至今所见的最美的景之一。去年的七月份,她夫妻俩与另外十几位爱好者共同策划,实现了首次非洲深度游,主要踏足点为纳米比亚共和国境内。当时,正是当地动物王国埃托沙的旱季,白天天气炎热,日晒强烈,到处是飞扬的尘土和枯黄的植被,从4月到11月这段漫长的季节中,动物纷纷聚集到园内分布的80多个水塘附近活动、喝水和栖息,这段时间也是纳米比亚的最佳旅游季节。因为和大部分需要主动去寻找动物的非洲国家公园不同,在埃托沙,你只需要开到水塘边,熄火关闭车辆引擎,静静在一旁守候,不同的动物群便会络绎不绝的来到你的眼前,堪比《动物世界》中的场面。在那里他们得以像文物考察队那样,仔细观摩了千年树根、百年铜币、五岁孩童,所行非常有收获。也才有了今天在这儿的“炫美”。“画画这个活是慢慢来的。”春丽自言自语。在疫情泛滥之时,让自己能安静下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恐非易事,一个“慢”字,流露出了业余画家春丽内心的坚固。六月十三日周六画外音春丽的艺术气息源自哈勒艺术学院的熏陶。该学院紧挨莎勒河(Saale),河流蜿蜒不断,沿途风光旖旎,草木充沛。河边适于划船、犁土、游水、奔跑、望远,更适于发呆。在六月中旬闷热的天气里,一眼可见三三两两的后浪们懒散地趴在草地上,他们隔着河水也就三五步远。随行的关老师打趣地问到:这儿到底是来读艺术,还是先读如何更惬意的生活?不远处伫立着一坐小铜像:有位临河的艺术系男生,一手提着勉强遮住下身的浴巾,一手擎起书本,好比琵琶半遮面,又专心又不舍,却将原意表露无遗——探索生活和埋头苦读,可以两不误。艺术系男生两不误我们跟着春丽来到了哈勒,就是那个HalleamSaale。终于在哈勒老城一片新创作出来的艺术空间区,感受到艺术家们超前的“观察和思考”,我们睹物思古今,灵魂深处又一次经历疫情爆发后带来的折磨。这幅画的底板,是两幢高楼,一串丰富的人物形象,道尽了当今现代人从出生到年老的境遇:在摇床上延续着父母的基因、坐拥书藉却被“魔鬼”吸引、在媳妇和母亲间无奈站队、为了名和利争破了头,直至老太太坐在摇椅上安然泰之,笑看裙底下表现诡异的各式后代。人的一生写照一位西方白人女士正好从我们眼前经过,背景是一幅超大款黑人女郎。我们这个世界的另一端正在被种族问题困扰,甚至大打出手。国人如何看待?咱们黄皮肤与黑色相比优势仅仅在表面肤色上吗?我们中国人在新世纪文明进步中的准确位置?黑人和白人难不抵,激起十几位同行者的叽叽喳喳。款款几步,我们走近了“生命树”。“生命树”有不同出处,但以圣经最具代表性。生命树是圣经中一个很大的表号,表征神自己要作人的生命,给人接受、给人享受。艺术家们用各种形式竭尽表现,那些作品一路被人追捧。半年前,春丽在塞尔维亚寻觅得一幅丝毯,主题内容“生命树”,已经喜不自禁,这忽儿在艺术街又碰到嵌入墙面的生命树——用破碎的镜面和涂鸦巧妙组合,便觉十分触目。这件固定不动的艺术品显然无法用货币价格来交换,但作为当地的不动产,不光让当地人满面生辉,更为慕名而来的参观者留下了诸如“肉身或灵魂哪个能长存”的之类的终极思考。不动产“生命树”看完了艺术空间,不光孩子们欣喜不已,他们从孩子看起,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孩子们从孩子看起我们哥姐几个也仿佛艺术提升,嗅觉灵敏,觉得有资格走近前面那一位“两不误”的男生——他持久站立在萨勒河畔,试想,他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也许,他说:做书呆子、饱读经书也好,无所事事、好高骛远也罢,各个时期都会有其侧重,我们能不能放弃偏见,把握好分寸和时机,一个都不会拉下?也许,他说:咱们人类与病毒共存共荣,就如这河畔,时而狂风骤雨、时而春丽和煦,看来是常态了。接下去人际隔离是万万不能的,但人际交往方式可以有所调整。比如,以见面握手改成作揖致礼,将合锅聚餐改成分盘分筷,从小屋子炉边谈话踏步走出,去森林、跨河流,走到更远。也许,推而广之,他又说:人生的欲望是一团火,包括放浪形骸,甚至包括看上去很崇高的“读书考状元”。但是,倘若有人愿意为了一项没有直接收益,却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出创造力,并且可以间接有益于他人,这样一类事项,为之躬身入局、废寝忘食,难道就没有意义了吗?这趟一天来回跑的远足,对于我们老朋友们那是久违了的“小半年”,人人都有吐糟,得以部分释然。而较大的收获,就是对我们生存的世界有更切实的认识。我们都非天子骄子,哪怕你很有钱,曾经很成功。其实,我们天天处于危机之中。因此,我们感谢所能得到的,更期望若是我们可以有所付出,那么给他人、给周遭事物就会有点益处。注:本文版权属于德国《华商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需与本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dehekea.com/csls/6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