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
纳米比亚红沙漠这篇文章的缘起,是前两天在北京某个咖啡馆听见邻桌两个小姐姐的对话,说的应该是她们朋友圈中共同的朋友。
“她是不是找了个有钱男盆友,或者干脆被保养了?”
“我觉得像,朋友圈成天吃喝玩乐,到处玩。”
咦,这话怎么听着耳熟?
我自己就和朋友自嘲过:“别人看我的朋友圈,应该觉得我就是成天吃喝玩乐吧?”
因为类似的评论我也收到过:“你怎么又出去旅游了……”、“天天旅游……”
通常我都懒得理,正好今天北京回深圳,上飞机就饱睡两小时,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决定来辩上一辩。
最先需要澄清的是,我真得是要上班的呀。
既不是时髦的自由职业者,也不是需要立人设带货的博主或者微商。
既不是好命到有人养的社会闲散人员,更不是已经实现财务自由的人生赢家。
相反,本人是标准手停口停的社畜一枚,做着一份高强度的脑力工作。
当然,这个高强度指的是工作时间之内。自从两年多前换了现在的单位,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就切分得格外清晰。
年5月
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努力工作,难道不是为了更好的生活?Workhard,playharder.
那些宣扬、是为了自己的明天而奋斗的工作,一定是和我八字不合的。换个上纲上线的说法:价值观不匹配(不包括制服行业,他们是祖国和人民的中流砥柱)。
年8月
敦煌阳关很幸运,我每年有20天年假,其中10天的连续假期是强制性的。加上三个周末,半个月的长假唾手可得。要是拼上小长假、黄金周,南美走起不是梦。
除此以外,我司系统里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类“假期”,都是上述20天之外的。
譬如,今年老父亲去上海动了个手术,我飞去陪护,用的就是“家人看护假”——虽然谁也不想请这样的假。
说了那么多,朋友圈看起来“天天在旅游”的前提,是身为社畜的我,有足够多的假期。
这是客观条件之一。
年10月
绍兴客观条件之二。与人性化的假期规定相比,我司有着异常严格的socialmediapolicy。所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不发工作相关内容是为上策。
至于生活里那些鸡毛蒜皮和鸡零狗碎,谁也没少经历。就当是少传播点负能量吧。
年10月
佛山和美术馆说完了客观条件,再来聊聊主观能动性。
朋友圈看起来“天天在旅游”,是因为:一、我喜欢,二、我愿意,三、我可以。
我喜欢旅游。所以在我的生活列表里,无论是时间和金钱安排,理所当然会向旅游倾斜。每次提前安排好工作、确定好小伙伴的档期(如果有的话)、做好行程攻略,对我来说就像吃饭睡觉一样稀疏平常,但显然它们都是需要投入时间精力的。
我喜欢摄影。所以我希望可以记录并分享那一刻我眼中的世界——虽然有时,它不及亲眼所见精彩的十分之一。
就像有人愿意花好几(十)万改装汽车一样,我选择把时间和金钱放在四处游走、丰富人生经历上。
而且以前,我就算过账,去国外旅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贵。(出国玩一趟,到底要花多少钱)
话又说回来,今年集中欣赏祖国大好河山,发现国内游真心不便宜就是了。
年10月
北京故宫这次来北京,单纯就是为了看故宫建成年的大展。那还不就是一张机票的事?
上一次以游客身份到北京时,还是一名大二的学生,当时相熟的几个家庭结伴出行。其中有一位阿姨,因为旅行社代办的酒店出了差错,一路都在焦虑和发脾气,论谁开解都没用——那时她的儿子上小学了,但北京之行却是她人生中第一次没有长辈或者老公陪伴自己出远门,也难怪遇到事情会手足无措。
我当然不否认,命好是硬实力。可那概率,大概也不比中彩票高?
我一直觉得,你可以选择天天不做饭,要是天天有现成的吃我也非常乐意,但是你起码得会做——在必须自力更生的时候喂饱自己。
退一万步说,如果不具备一个人出行的能力,或者仅仅是因为怕麻烦,从而选择在家刷朋友圈游世界,也完全理所当然。
人嘛,都有自己的爱好、选择和能力范围。
但是,你无法实现的生活,不代表别人无法实现。
你也不会知道,别人为了实现那样的生活,背后付出了多少。
话说了那么多,大家就看个乐。心里很明白,有些“朋友”只存在于朋友圈,大可不必在意。
不过借个吉言,立下个小目标:天天旅游。
很高兴Crystal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dehekea.com/csls/6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