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开放的市场没有过度恐慌的必要
特朗普关于贸易保护的主张正在引发经济全球化的恐慌,以及国际贸易规则的激变,但中国却更加坚持认为,开放、共享的秩序更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这也是丛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越是开放的市场,对民族品牌的发展越有利。因为,市场的格局是由消费所决定,而影响消费的力量,恰恰是所有品牌所需要的。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酒类进出口商分会近日披露数据显示,年全年进口酒总量达.3万千升,同比增长21.45%。这是在中国完全竞争性的酒类市场,高度开放之后迎来了进口酒高速增长在目前的结果。与万千升的酒类市场总消费量相比,不过3%左右。其中进口烈酒5.9万千升,约占白酒的0.5%;进口啤酒64.93万千升,约占中国啤酒市场的1.3%;仅有葡萄酒市场的进口酒占比较高,进口总量63.81万千升,约占中国葡萄酒市场的36.6%。但葡萄酒在中国饮料酒市场的占比较小,而且与其他葡萄酒酿造强国相比,自身优势并不突出,面对的竞争环境国际化程度较高。
数据证明,市场实际的消费趋势,与个别专家的理论预测相悖。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不会因为西方文化的融入而轻易迁移或者改变,甚或有民族自信使然,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和民族商品更加情有独钟。
但商品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需求,一切商品也不应过度附着于狭隘的民粹主义,而是以更高的自信去弘扬民族大爱,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去拥抱市场;而是应坚持就做不同,打造和强化自身的独特优势,在竞争中实现发展。
内供酒大行其道是官本位思想使然
“穿山甲公子”吃山珍喝内供酒的新闻在近期火了一把,使得看客们又对“内供酒”这个事儿指指点点。作为有点儿行业尝试的人,一眼就看出来着这几瓶所谓“内供酒”、“专用酒”不过是哗众取宠的营销噱头,酒质也是不敢恭维的。何况国家工商总局早就明令禁止所有商品不得使用“内供”、“专需”等字样。
所谓“内供酒”,在历史上曾经大行其道,在国家有关部门几次三番整顿之后,依然不见绝迹。而且诸如“内供”的现象在许多行业都曾普遍存在。
“内供”,顾名思义,是专供于有关部门的商品,理论上是区别于市场流通的酒。譬如某个机关、企业为了接待客户需要,与某酒厂定制了一瓶酒,并且定制了专门的包装。这跟我们为了纪念某件事情而专门找酒厂去订购一批定制酒,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作为一种营销手段,本无可厚非。而且定制酒业务在各酒厂长期存在、业态成熟,不仅可以定制包装,还可以定制品质、口感、价格等。
所以,“内供酒”肆行于市场,本身并不符合市场营销的基本规律。但“内供酒”在市场上却有相当大的需求空间,而滋生这一需求的,正是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官本位思想,认为优秀的人就应该去当官,认为凡是供给官家的必定是最好的。所以,这一需求本身有扭曲的一面,但同时也说明消费者对于高品质商品有很强烈的需求。
不过,”内供酒“的市场历来鱼龙混杂,许多不法经营的小酒厂、小酒商肆意捏造概念,以次充好,低质高价,欺骗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如“穿山甲公子”喝的酒,显然属于此类。所以,建议广大消费者,珍爱健康,远离“内供酒”。
理性饮酒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
今日,纳米比亚将出台新交规,仿照严查“酒驾”的方式,整顿“酒走”。据说,一些喝得醉醺醺的路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横穿马路,令机动车司机避让不及,从而引发交通事故。另悉,温得和克警方还计划发起安全过马路的宣传攻势,将对任意穿行马路的行人处以罚款。
此项举措提示我们,理性饮酒需要从我们每个人自身做起。造成酒精危害的核心原因,是饮酒者的行为不当所造成。譬如酒后驾车、酒后乱性、酒后滋事、酗酒伤身等。酒是好酒,但是喝完酒的人是不是状态良好,就不知道了。
但作为酒商以及从业者,对酒民点点滴滴的消费培育必不可少,它不仅可以使消费者对健康、时尚的饮酒文化有所了解,而且有助于品牌价值的提升和市场销量的提升。相反,对消费者酗酒、滥饮等行为不加劝导,对酒后违法行为不加以劝诫,市场空间必然萎缩,直至遭遇禁酒令德封杀。
近日就有消息称,意大利政府将出资万美,加大宣传力度,以促进意大利高端葡萄酒在美国的销量。据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意大利葡萄酒是美国消费量最多的进口葡萄酒,然而平均售价仅为$5.56。法国葡萄酒的销售量仅占40%,但平均售价达到$11.50。意大利政府的财政支持项目,将会用于资助举办多种多样的品酒会,培训侍酒师、批发商和消费者等,让美国受众了解意大利葡萄酒的博大精深。
提高商品的单价以减少销售总量,提升商品的品质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让消费者养成文明饮酒的消费习惯,这是全球酒商通行的倡导理性饮酒的核心策略之一。对于正在进行产品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啤酒行业而言,这一经验在当下尤其重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dehekea.com/zdjr/2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