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理解,为什么我的学生,希望我只让他们做几亿人都已找到答案的作业题?而不愿意设计自己真正需要的桥?如果我给学生的只是一些结果,他们永远也找不到新的、别人还没找到的东西。我的学生,只有找到自己的、新的思考方式,他们的生活才能改变。”---卢安克
在中国广西的一片深山中,有一个德国人用西方华德福教育体系支教了农村近20年时间。他的名字叫卢安克,是一名“教师”。柴静曾经两次采访过他,每次采访,都让柴静泪崩。他最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中国,在深山支教近20年,成为无数留守儿童最深爱、信赖的“爸爸”,他曾经说过,离开了中国,他会死掉,可是,他终究离开了。华德福教育就是配合人的意识发展规律,阶段性针对意识来设置教学内容,让人的身体、生命体、灵魂体和精神体都得到迎合和发展。因为人的自我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身体、生命体、灵魂体和精神体都扮演不同的角色。针对人的深层意识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成长为自己,最终才能达到具有超越物质、欲望和情感的洞察与判断力,结合与生俱来的智慧和本质达成自我,最终找到自我的定位和人生方向。01中国情缘年的夏天,时年22岁的卢安克在中国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旅行,而正是这一趟旅行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他觉得,中国的孩子急需奔放的思想,自己应该留在中国,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尽一份心力。年,他顺利考入了中国东南大学,等第二年的2月份,他又转学至广西农业大学。自此,结下与广西的不解之缘。年,他开始了异国的“教书育人”之路。可是这条路却不似想象中平坦。他本想在广西农村开办青年学习班,但因为种种原因,未得成果。后来,他开始在广西南宁的一家残疾人学校免费教德文,期间,因为申请不到就业证被回国。他曾申请当共青团志愿者,依然被拒。年,他终于回到了心心念念的中国。为了能让自己长久地待在中国,他与好友一起注册了德国沃道夫教育友好协会南宁办事处,自己身任办事处首席代表。没有正式的教师资格,卢安克跑到了广西最穷的小县城东兰,开始了中学义务英语教学。“runlikethekite,Icanflyabike”(像风筝一样跑,像自行车一样飞)卢安克的教学丝毫不在意语法是否有错误,只要求学生们对一门语言充满想象,可是,这样的教育方式与多数老师、家长的固有观念背道而驰。一场考试下来,6个人及格,平均分仅仅只有20多分。校领导的回复很直接:“尽管你教得很有趣,也受学生欢迎,但考试成绩不理想,我们有升学率,有考试制度,有标准……”卢安克逼迫离开了。年11月,又去了南宁残疾人职业学校,给盲人教了一段时间英语。年2月,受邀到广西东兰县一所乡镇中学,担任初中英语、地理和美术老师。在此继续完成他的教育研究。一学期后,结局又令他万分沮丧:“我发现,在学校里,我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我满足不了学校要求的‘标准’,无法成为他们想要的好老师。”“我不理解,为什么我的学生希望我只让他们做几亿人都已找到答案的作业题?如果我给学生的只是一些结果,他们永远也找不到新的、别人还没找到的东西。我的学生,只有找到自己的、新的思考方式,他们的生活才能改变。”时隔多年后,谈起这段经历,他依然觉得不解。他问柴静:“犯错误有那么可怕吗?”柴静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讲起了自己深埋在心底的往事。小学1年级的时候,柴静就已经近视了。她很害怕跟别人不一样,很害怕她成为大家眼中特殊而怪异的存在,于是,她偷偷地背下了视力表,假装跟所有人一样。她告诉卢安克,大家害怕犯错后被挑出来。而卢安克所受到的教育却不是这样子的。他的双胞胎哥哥在国际绿色组织卢安思,参加了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妹妹在非洲纳米比亚教书。他的父母并非大富大贵之人,却通达透亮。他自己,中学毕业后,并未继续读书。反而动手做起帆船,当起了工人,甚至还去部队历练了几年。后来,他得已进入汉堡美术学院读工业设计,也并非因为一纸成绩,而是将自己设计的作品拿给老师。看到他的天赋后,老师应允他无需考试,便可入校学习。诚然,中国与德国的教育是有区别的,中国人面对的现实比西方国家残酷得多。中国的农村和城市在教育资源上有着巨大的差距,为了教育公平选拔,国家只能用分数来实现所谓的公平。教育资源的稀缺,尤其是对大多数经济条件并不富裕的孩子而言,升学就是改变他们命运的唯一途径,来不得半点疏忽。他们渴求得到知识的答案,想象力和创造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可能用一张试卷来衡量的,而分数是实实在在的,也是中国长期维持公平的一个基本手段。这与卢安克的人生观完全不同,他也没有想过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中国的教育理念,但他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坚守了近20年,用他的实际行动付出,去感染更多的孩子。02艰苦而富有创造力的教学在广西隘洞镇的另一所村子,卢安克租了一间每个月10块钱的房子,招了一群学习成绩很差,以及从来没有上过学的,14-18岁的青少年。为避免老乡误会,开课前给家长列了一些事项:开展教育活动不是办学,参加活动的小孩不能拿到任何毕业证书;老师不接受任何费用,需要的只是给卢安克吃饭(不吃肉)。不能直接给参加活动的小孩带来任何经济上的好处;开展的教育活动不是老师讲课,也不是学生听课,更不是分开上不同的课。开展的活动是要大家一起实践的项目,项目就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梦;学习的目的是让小孩发现自己的才能,让小孩在生活中找到根据自己的个性的做法和生活任务,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发现的需要做事……孩子们没有离开过大山,连普通话都不会讲,于是,这个德国人,不得不背负起教孩子们说普通话的任务。而后才能教他们画地图、修路。可是,渐渐地,他发现这些孩子只能完成任务,不能创造。他们的思维已经固化了,他要做的只能是徒劳。卢安克把教学对象调整到更低年龄的孩子,年,他来到5个小时山路之外的板烈村小学,打算从娃娃教起。这里的小孩大多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教育资源落后,孩子单纯到近乎无知、自然到近乎野蛮。说教根本不起任何作用。卢安克彻底放下了纯理论教育,在教学中继续按照自己独特的方法,上课不用课本、带学生创作……还经常把课堂搬到稻田里,搬到小河边……完全和小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用自己的行动和孩子们一起去体验生活,卢克安废寝忘食的工作,音乐、体育、美术和自然都包揽在他一个人的身上,却乐此不疲。他平时很少跟学生讲大道理,更多的是跟孩子们相处,陪伴孩子,一起去经历,让他们自己去感受。他觉得:“语言是没有用的,说过了就会忘记,重要的是行动,是去经历,哪怕他当时不能够理解。”他注重集体合作,要所有人一起画了一幅画,后面作画的人可以更改之前的画作。他组织孩子拍了一部名为《和平剑》的电视剧。组织大家通过自己制作道具,自己配乐,轮流扮演主人公方式来拍摄。拍完剪辑给学生看时,大家都震惊了,他们想不到自己真的能拍出电视剧。甚至有学生提出再拍一遍,以弥补当时因敷衍而没有拍好的内容。而通过参与这个电视剧拍摄,学生也能清晰表达出《和平剑》,代表了“爱与和平”。安克更多的是带着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来学习。会带着学生勘察地形,为村里画地图,设计村里的道路、桥梁。哥哥得知他们设计出村里的道路,建议把图纸变为现实,他赞助材料费。很快,卢安克在哥哥支持下,组织村民一起修出全村唯一的,一条贯穿全村的水泥路。“以后的生活中,很多事情一个人做不出来。他们要学会合作,学会听取别人的理解。”真正的教师,都是润物无声。没有一天盖起罗马城的,所有美好而深层的教育,都是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卢安克带孩子们去砍伐树木后的土地,让孩子体验失去植被的土地为何变得容易水土流失,和孩子们共同完成一幅画作,谁都有权利去更改之前的不好,组织孩子们拍摄电视剧。“以后的生活中,很多事情一个人做不出来。他们要学会合作,学会听取别人的理解。”在板烈,他把跟孩子在一起,当成人生最大的乐趣。课后常和孩子们一起,玩泥巴,抓泥鳅,下河游泳,甚至花几个小时去犁地。在孩子们眼里,卢老师是最好的朋友,老师,是能一起爬树、在泥巴里打滚的玩伴。卢安克为学生所做的一切,常人很难理解真正的价值。而多年后,有记者问他曾教过的学生,“卢老师有没有对你们的学习产生影响?”这位初中毕业后,主动选择汽修专业的学生,没有一丝迟疑,极其坚定地回答:“有,好奇心、创造力”。学生们说,“他和所有的大人都不一样,他是唯一的,是我们心目中的亲人。”以至于很多学生喊他“老爸”。03艰难的时光
年,卢安克乘坐农用车出了意外,他的脊柱被压缩了三厘米,直至两三年后,他的身体才彻底康复。陌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想要喝水,却没有人将水杯递给他;想吃一碗清粥,却只能自己起熬煮。行动不便,他便慢慢地拖着走,没有人搀扶、他也不需要搀扶。贫穷,因为常年的支教没有收入,他从来没有拿过工资,从来没有接受过中国人和个人或组织的金钱资助,就连翻译书籍获得的稿费也全都交给了慈善机构,他的全部生活费用来自父母每年寄给他的块人民币。得不到医生医治。多少个日夜里,他也曾被折磨得身心俱疲,可是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县里的领导曾要求给他发工资,或者调他到县里工作,都被他拒绝了。卢安克对学生做了这多,而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却极其简单。常年穿身大码的运动装,一双普通,甚至鞋底开裂的球鞋。那种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吃肉的生活习惯,让他平时也花不了多少钱。家人每年支持他的欧元生活费,除了留少量满足基本生活外,都用来给学生买各种材料。不喝酒、不赌博、不吸烟、不消费、不吃肉,他会犁田、种菜,柴静曾问他:“活着是为了什么?他答:“为了更大的乐趣。”卢安克是温润的、温言细语,令人如沐春风。他不能改变的,他也努力的在尝试,他尽一切努力,做了自己想做的事。他说过:“一辈子要做的事情,已经做了,即使现在死去也值得,没什么遗憾。”04人心不古
一个德国人,不为丝毫利益,来到中国的深山支教。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整天和孩子们待在一起,漫天非议凭空而生。他甚至曾被警告:希望他不要在媒体上出现,不要谈论中国教育和留守儿童的话题否则将会追究他的“不法行为”,并随时驱逐出境。他被现实惊着了,但他离不开自己的孩子,他只好关闭了博客。但他依然多次被迫暂时回国。年离开前,骨瘦如柴的卢安克,再次做客柴静节目年,他曾与一名中国女志愿者结婚,可以暂时待在中国。但到12年底,他又得离开。离开后,他听从妻子意见,想要过着普通人的生活,短暂工作后,他就离开了。他想要的不过是,能够尽心尽力的陪伴在孩子身边,可是这样的想法却成为奢望。05孩子们的怀念
他的离开,并未激起社会上太多涟漪,但真正在意的是他的学子。网上有人再去采访过当地,看到了孩子为卢安克写的文字。“我很想读书,可是没有机会,没有钱,使我吃不下饭。能遇到你这种好人来免费教书,我感到无比地激动。最后,我希望你教我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孩子的希望还在,可是卢安克,已不知身在何处。卢安克给他们带去了光明和温暖。其实,中国山区的支教活动有很多,但鲜有人能做到像卢安克这样。长久的待在一个地方,长久的陪伴孩子。有很多人来了又走了,留下的是孩子一次又一次碾压破碎的内心。曾经有一个小孩,因为支教老师的到来,开心地学起了画画。可是,他的书画尚未入门,这位老师已经离开了。在穷山恶水的地方,能够待足2周,或许是容忍的极限。可是,对孩子来说,只待了2周而已。他满心欢喜地将一颗真心捧上,可是那个人却已消失不见。“我画画因为有你,你不在,我就不再画了。”小孩子的感情总是这样,单纯而又偏执。而这样的事情,他们经历太多了。“难过跟不难过都是一样的”,明明很难过,却还要假装不在乎。只因为他们知道这一切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无奈接受。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是一句近乎家喻户晓的网络流行语。可最简单的话语后,却是最真挚的感情。卢安克并没有想要通过自己一个人来改变整个世界,这个任务太累也太难,他做不到。他只是想做好自己的事,想陪着孩子成长,而如此依赖,改变自会发生。曾经,卢安克在让孩子扎在一堆作词曲时,出现了这样令人心生波澜的一幕:“我们都不完美,但我愿为你作出,不可能的改善”“你为谁写的?”“他!”孩子指向卢安克。一颗无染的灵魂,终究唤起了更纯真的灵魂。离开前的卢安克,不似之前能笑谈。柴静曾经这样写到:“一旦了解了卢安克,就会引起人内心的冲突,人们不由自主地思考,对很多固若金汤的尝试和价值观产生疑问。卢安克并不是要打翻什么,他只是掀开生活的石板,让你看看相反的另一面。”一些现实,若想改变,就要去正视它。就算道阻且长,也要缓缓图之。正如卢安克所说:“改变弱点如果那么容易的话,还要这么漫长的人生干什么呢?”此后的漫长人生中,让我们一起慢慢改变。年,得知被推选为感动中国人物,他立刻给评委去信,提出不要选他,“我不想感动中国,只能是中国感动我。”年春节后,卢安克因为身体原因彻底离开了他的支教生活,加上网络流言纷扰等现实因素。他做了个重大决定,不再参与中国教育有关的事了。卢安克老师,你的付出,我们没有忘却!END结语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要这样的传递和唤醒不停止,我们就不会告别卢安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卢安克”
——柴静在《告别卢安克》
1、好未来张邦鑫:价值观就是你的商业模式2、从线下到线上,瑞思学科英语凭什么?3、教培界的海底捞:思考乐的逆袭4、禾田集在“田间地头”做培优5、陈向东归去来6、撕裂新东方1、培训机构21个职位的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2、良心推荐一波书单,让你办学少走5年的弯路3、为什么说小学和中学教培几乎是两个行业?4、那些培训机构从人做到人的秘密5、培训机构全年度招生规划表(建议收藏)6、试听%满意的老师是怎么做试听课的?点个在看,将持续分享您优质内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dehekea.com/zdjr/9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