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家》是央视一档记录各地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和人物故事的栏目,这档历时十年仍为大众所喜爱的节目近日将镜头聚焦到祖国东部辽阔的海岸线,筹备拍摄《行走海岸线》专题。7月22日晚,节目组抵达青岛,踏上了这一座历史人文与自然风景齐聚的浪漫之都、山海之城。
第一天的拍摄从“网红”大学路开始,这里不仅是年轻人打卡文艺照的地方,更是青岛历史风貌的缩影。74岁高龄的“花样爷爷”沈明书老师正在这里直播介绍青岛历史文化。熟悉的“网红”面孔吸引了节目组的目光,主持人随即与沈老攀谈起来。作为一位老青岛,沈老对本市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如数家珍,从青岛的治学氛围谈起,到文人雅客在此地的学术创作历程,一行人在红墙绿树的掩映下缓缓走到骆驼祥子博物馆。(大学路)骆驼祥子博物馆是全国首座以文学名著命名的博物馆,以老舍故居的一楼为主,分为序厅、版本厅、创作厅、艺术厅和青岛厅五部分,全面展示了老舍先生在青岛期间的创作和生活情况,目前已成为青岛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重复多次的录制和细致详尽的采访使整体拍摄效果趋近完美,第一场景拍摄结束已是下午。在去往栈桥的路上,随时发现美景的摄影团队被团岛湾的海滨风光吸引驻足,立即安置好设备,“上演”一场海滨漫步。(团岛湾)栈桥,是青岛的一张名片,回澜阁更是见证青岛百年风雨的印记。节目组到达栈桥时正值游客高峰期,熙熙攘攘的人群逐渐聚集在跳水的大爷身旁。随行的沈老介绍老一辈青岛人的生活方式,“洗海澡”正是青岛人的三大乐事之一。(栈桥)临近傍晚,斜阳映照下的小鱼山正是观赏青岛山海景致的最佳地点,节目组这一日的工作在摄影老师聚精会神拍摄空镜头的时光中缓缓落下帷幕。(小鱼山)第二天一早,节目组先来到第一海水浴场,听闻这里有一支老年冬泳队伍在组织游泳比赛,五人组成“鹰之队”小分队撑旗而来,力争上游。主持人与热情洋溢的老人们聊起海滨城市的生活,隔着镜头定格下这些永远年轻的笑容。随着时间的推移,阳光开始烘烤沙滩,摄影师的汗水已把衣衫浸透,但在遇到沙滩玩水的孩子、双杠上锻炼的老人时还是多个角度驻足拍摄,力图还原最真实的海滨市民生活。(第一海水浴场)青岛另一张名片则是“五月的风”,现代化的建筑让这座城市向国际化都城迈进,而五四广场正是新世纪青岛的标志。节目组选择在这里录制节目开场。拍摄过程中,一辆售卖雪糕的小车吸引了团队的兴趣,精致的雪糕被制作成不同的青岛标志建筑,成为青岛旅行途中别具一格的纪念品。恰值上午烈日灼灼,不少游客结伴购买雪糕,主持人也手持缩小版“五月的风”与实体建筑合影打卡,记录青岛艳阳天里的一抹清凉色彩。(五四广场)午后的天空愈发晴朗,奥帆中心的运动健儿们开始了他们的表演。在这里,主持人采访了一位退役的帆船运动员。源于对海上运动的热爱,他现今仍在体育行业从事工作。另一边,拍摄外景的摄影师则捕捉到了一位外国友人体验水上娱乐项目的镜头,并鼓励主持人也体验这种属于青岛的海上运动风情。(青岛奥利匹克帆船中心)夕阳的余晖洒落在海面,在情人坝上远眺,海湾对岸的楼宇逐渐点亮夜空。原本融入静谧夜色中的建筑忽然“银瓶乍破水浆迸”,城市的灯光变成跳动的乐章,惊起等候已久的人群。以五四广场为中心的灯光秀盛大开场,一直严阵以待的摄影师再次用镜头定格这一幕繁华。情人坝的驻唱歌手送来动感的旋律,与游客热情的声音一并成为城市的背景音。(情人坝航拍)第三日,节目组则把目光聚焦在了洋溢着异域风情的太平角。被激昂的乐曲声引领,主持人走进了郭沫若书房,恰巧一队身着水手服的叔叔阿姨正在表演节目。退役老兵与主持人聊起往昔岁月,情到深处不禁潸然泪下,一同哼唱起了铭刻在骨血里的海军之歌。与书房同处一个院内的比利时使馆已改建为一家比利时餐厅,好客的老板与节目组分享了自己在欧式餐饮上的心得,并邀主持人和沈老品尝地道的比利时美食。从历史长河中缓缓走来的青岛仍然不改其风韵雅致,沉淀为浪漫,又发展成时尚。(郭沫若书房)与此同时,在小南岛的栈道上,有这样一群风姿绰约、裙袂飘飘的模特,海风温柔地荡起长裙,这些退休后仍然有颗爱美之心的“花漾大姨”为节目组的拍摄增添了一抹明媚。(小南岛)市南区鼎力配合、认真策划,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力求全方位展现市南特色。央视团队在市南区为期三天兢兢业业的拍摄和采访,以专业的手法带领观众发现市南、了解市南、爱上市南,通过镜头的记录让青岛成为更多游客“此生必去”的浪漫之都,也成为青岛人以家乡为荣光的又一作证。行走海岸线,青岛注定是黄海之滨的一颗明珠,是无数异乡人心心念念的远方之家,也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之家。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